RFID助力保障食品安全
近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的广泛关注,欧盟、美国纷纷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食品进行跟踪和追溯。
RFID的特性使其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有先天优势,它通过相应的后台信息系统实现对食品的安全管理。
食品质量全程跟踪与追溯涉及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供应链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使整个链条断开。一些企业利用RFID的技术优势,以及互联网的便捷,通过电子标签承载和利用终端传递物品信息,建立起专门的食品质量跟踪与追溯中心平台,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跟踪与追溯的真实性。
RFID既可以支持只读工作模式,也可以支持读写工作模式,并且无需接触或瞄准;读取可在移动过程中完成,支持同时读取、分布式数据收集,存储信息更改自如;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工作,可进行高度的数据集成。另外,由于很难被仿冒,RFID具备了极高的安全防护能力。该技术无需人工接触、无需光学可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操作快捷方便。
但是成本问题始终是RFID应用进一步推广的主要障碍。成本的增加分摊到食品生产的哪个环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从理论上讲,这个成本应该由RFID应用的受益方来承担和分摊,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分摊链条,国家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作为执行依据。而商品价格的波动对于老百姓来说十分敏感,应该说成本问题的终解决办法将是综合协调后的产物。
食品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有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必须对整个食品产业链条进行充分的控制。但我国政府监管部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不同监管部门还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信息无法有效共享,“信息孤岛”普遍存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信息链一旦断裂,将极大地阻碍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食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后,自身的生产流程、生产管理将有显著改善,而食品安全及产品质量都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保障,这也将推动食品安全的全程控制。信息化本身要求企业对自身各个环节的业务数据进行记录、管理、分析,政府监管部门可以从中获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过程中所需要的监管数据,这样就能解决数据来源的问题。同时,政府可以建设食品行业的监管平台,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全行业关键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监督等目标。
上一条:
建筑物内强制推广电气防火新标准即将出台
下一条:
电气协会提出低压电器出口企业应强化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