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打破一二次设备间界限,提升设备技术水平,智能电网建设将给设备制造业带来变革
“智能电网建设将成为设备制造业深入变革的契机,因此,我国设备制造业要抓住这次机遇,迎接国外大企业的重重挑战。”8月19日,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逢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设备制造是关键。按照规划,2009~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将投资4.5万亿元用于智能电网建设,而建设智能电网就要构筑坚强的网架结构,需要大量的变压器、开关等设备。就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而言,智能电网建设不仅是一次促进产品技术提升的机会,更是一次产品整合与快速发展的机遇。
智能电网给一次设备带来大变革
“智能电网建设为设备制造企业发展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遇。”周逢权表示,这在变电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
智能电网要求建设智能变电站,这对一次设备生产厂家而言,确实是一个利好消息。就在今年的7月份,类似于智能变电站规范的草稿已经制定出来。
“除了智能化变电站,整个电力系统的一次设备都将实现智能化,这将给整个一次设备领域带来一次大变革。”周逢权说。
他的这种论断是基于目前国内设备制造业的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状况。目前如开关设备,在数字化变电站时代,只完成了数字化,未来实现智能化之后,开关设备不仅具备输出本身原来状态信号功能,还能接收跳闸命令等信号,也就是在原来基础上实现了自诊断功能。而对于变压器、互感器等产品,也同样加入了代表智能化的自诊断功能。但是,就目前智能化产品的研制而言,国内企业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未来发展存在多重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化对于目前产品技术来说对是一次变革。
一二次设备之间将无明显界限
建设智能电网,使得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周逢权分析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对设备状态的完整把握。他说,现在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还是相对分开的,而未来在一次设备里,将含有部分二次设备的智能单元,“这将打破现有设备制造企业的市场格局。”
与此同时,对整个二次设备领域而言,也是一次发展机遇。“由于二次与一次设备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二次设备的部分功能将转移到一次设备之中,融合为更为集成化的智能单元。唯一不同的是,智能单元中,如换了不同的运行软件,功能也表现得不同。”这样将对二次设备所有的设计技术起到推动作用。
二次设备在技术上也将会实现整体突破,将更加“信息化和互动化”。周逢权说,技术的提升会增强设备的保护功能。同时,互动性和关联性也会更强,这表现为智能单元与相关设备的互动、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互动,以及设备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如两个保护单元,以前是你保护这条线路,我保护那条线路,但今后由于在一个统一的网络之内,所以除了保护自己外,还要保护别人,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
周逢权透露,二次设备终将发展成可即插即用的插件,但目前这还只是一个构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数据的处理能力上还要大幅度提高。此外,二次设备也将借鉴一次设备,进行自诊断和状态监测。
汽车充电站为设备制造业打开市场
缓解愈加匮乏的化石资源压力,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混合动力汽车,它可以加油,也可以充电。适应这种要求,智能电网建设,还包括建设约5000个电动汽车充电站。
新型充电站建设需要特殊的变压器来支撑电流的逆变过程。这需要大量的逆变器,所以逆变器生产厂家也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周逢权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将投资上万亿元用于充电站建设。
另外,在用电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将建立智能用电系统,“这样,每年要更换几千万只智能电表,智能电表市场空间可想而知,这自然对智能电表制造企业是一次很大的推动。”周逢权分析。
未来会诞生中国的ABB
周逢权预言,智能电网给设备企业带来的变革,使未来中国可能会产生像ABB、西门子那样的大型企业。他说,随着一二次设备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具有一二次整体设计实力的企业将很快从市场中走出,“纯粹地做一次设备或二次设备,将不能跟上市场的潮流,像原来那些生产开关的没有智能化研发能力小企业,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ABB和西门子等国外大企业,其优势在于能为客户提供综合配套的“系统解决方案”。客户一旦定制了他们的服务,就不再顾虑其他方面的事情。而他们会将信息反馈到国内,由旗下国内研究机构提供解决方案,再由下属一次设备或二次设备制造公司提供设备产品,一套程序下来,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而国内要出现这样的企业,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一二次企业的大融合。“通过融合,才能够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周逢权认为,现在中国的设备制造企业很难在欧美市场立足,其原因是中国的整体技术还比较落后,而且每家企业都在单打独斗,缺少综合竞争力。
“我们通过这次变革,希望实现一二次设备企业的大融合。”周逢权说,但融合并不是盲目地兼并或收购,而是实力强大的企业有所选择地兼并或收购一些研究机构或者制造企业,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实现优势互补,这也是国外大企业走过的道路。他说,由此形成的“智能处理单元体系”适应性也会更强、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