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网编者语:在产业出现问题时,人们总是有很多时间进行思考,而目前对于本土芯片设计企业的一个担心就是:这些企业全都依托于本土市场,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但芯片业本身又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
“我相信再过五年,中国的半导体肯定会过国外!”“这个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搞不出来的!”在人们纷纷质疑中国本土IC设计业集体陷入低靡之时,在昔日的领军企业屡屡被指斥缺乏后劲时,中星微CTO杨晓东的这番话带给你很复杂的感觉.
近来听到的总是:哪家IC设计企业快撑不住了,谁家的规模又在大幅缩减…… 死掉一半很正常
“现在中星微的问题很多,但都有解决方法”,杨晓东并不讳言中星微目前存在问题.众所周知,目前全球半导体行业均处于低谷期,但中星微自己的问题则在于:在赖以起家的PC摄像头之后,公司又进入了手机的多媒体芯片领域,而与PC摄像头当初的那片蓝海相比,这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红海.
在手机多媒体芯片领域,集中了太多本土企业,其结果就如赛迪顾问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目前近500家设计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集中在中低端的消费类芯片.这就决定了价格战必然成为国内IC设计企业之间进行市场竞争重要的手段.”之所以大家会集中在此,一方面是跟风,另一方面则是必然,中国拥有大批消费类电子的系统厂商,自然就会聚集起大批上游的芯片企业.
血腥的竞争当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导致了中国在在该领域形成了一个产业整体优势.不过现在这些企业开始一家家地倒下,杨晓东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在2003年前后,有一批热钱进入半导体领域,包括在模拟电路方面,也聚集了上百家公司.几年后,VC看不到相应的效果,就不会再投资,企业得不到输血自然会死掉.
其实原本风险投资就是10家里面有一两家成功,因此“就算中国死掉一半的公司,也没有什么,因为规律就是这样”.总是会有的企业冒出来,一些人会淘汰出局.而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一个新的亮点出来后,就会有一批企业跟进,到后优胜劣汰只剩下几家.硅谷也是在这样的潮起潮落中成长起来,终达到合理的平衡.
在产业遭遇寒冬之际,弱者即使现在活着,也终将死掉,终剩下的还是体质强的.杨晓东告诉电子工程,在当今的Soc时代,这些单一功能的芯片终将整合进一个芯片中.像中星微这样的企业,就是要抓住这个机会,把Soc的平台打好,慢慢地整合,然后做大.如今中星微就在养精蓄锐做很多产品.
国际化?本土化?
在产业出现问题时,人们总是有很多时间进行思考,而目前对于本土芯片设计企业的一个担心就是:这些企业全都依托于本土市场,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但芯片业本身又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
杨晓东对此倒不以为意,他认为:虽说芯片是全球化的产品,在全球没有竞争力要出局,但是在本土没有客户,完全在国外做也很累,大的问题就在于对市场不了解,销售成本也会很高.所以本土的优势是肯定的,但不能固守本土而不到国外竞争.
目前中星微在其开拓的新新领域比如市场,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大陆市场,而中星微在全球占有垄断性优势的PC摄像头领域,也是从本土市场做起来的.
“如果你把中国市场全占领了,不管是低端、还是,怎么会打不出去呢?”杨晓东指出,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做得足够好就可以打出去,就像中星微在美国市场、韩国市场照打一样.但前提是,要在本土做得比别人好,如果只是在中国做低端客户,都没有信心做到中去,那怎么做到国外去?关键在于技术和市场都要过硬.
期待蛰伏后的起飞
另一个担心则是:中国的企业(包括像中星微这样的龙头企业)往往在一炮而红之后,没有持续的产品跟上,而国外的企业则产品路线图非常清晰,有步骤地发布产品,因此差距在于中国企业缺乏持续的创新能力.
杨晓东并不赞同这个看法,他觉得这其实不是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差别,而是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差别.小企业没有钱同时做两个芯片,不像大公司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承受一定的风险和冗余.硅谷也是这样,很多企业就像流星那样闪过.
很多东西看似随机,但其中也有很多的变化可以分析.你不可能避免犯错误,但是你可以用用比较正确的流程和方法做事情,可能这两年没有打响,过两年又有机会,可能性就会很大.能赢的企业并不是不犯错误,而是错误比对手少,不会犯致命的错误.因此,一定要找到比较高的增长点,不断地分析,而现金流又足够的话,你就会成功.
那么多媒体芯片领域会支撑起中国本土设计业的未来吗?事实上,如今无论电脑还是手机或汽车等设备中,都有音频、视频播放,可以说多媒体已无处不在.杨晓东认为这里面有很多新机会,而这些新机会的先机就不属于欧美企业了.中国拥有一个好起点,即那些有系统设计能力的系统厂商.如今中国已是上第二大芯片消费国,而这个市场未来只会越来越大.
对于中国芯片企业而言,像诺基亚手机这样的或者是另外一些要求很严格的系统,暂时无法进入.但是在多媒体领域,假以时日,中国可以做得比别人都好的.如今的中国企业已见过世面,具备一定的视野,融资也不再是难题,重要的是现在有这么多从事该领域的人才,芯片企业拼的就是人脑.
虽说现在的创业者多以海归居多,但随着公司长大以后,创新还是慢慢要回到本土人才上来.从中星微1999年建立,2000年“18号文件”的颁布,目前中国的本土人才差不多只有5、6年的经验,现在美国还有一大批10年甚至15年以上经验的人才,所以中国现在有一种青黄不接的感觉.而再过五年之后,就会有一大批具备十年经验的人,再加上硅谷有经验的海归,“这么多人怎么做不起来?没有道理!”杨晓东说.
记者后记:
关于外界对中星微的质疑,杨晓东强调其实他们是卧薪尝胆在做下一个产品,很多东西不是外界能够看得到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进步.
那么作为中国芯片设计业的风向标,究竟中星微什么时候会再次带给我们惊喜?杨晓东的回答是再过一年到一年半.
采访结束时,杨晓东站起身只是一句“再见”,没有过多的寒暄,即转身匆匆离去,他还保留着做技术的人的淳朴.如今他的上海普通话语速和英文一样快了,让你想不到他刚回国时中文还说不利落.
其实“冬天”之说并不陌生,我们听到过IT业的寒冬、PC业的冬天,但寒冬过后不还是照旧事情本来就会是在矛盾中螺旋式前进.而半导体产业更是一个有明显周期性的行业,我们相信在拥有巨大的市场和人才的快速成长后,中国芯片设计业的大势不可阻挡.
之前接触过一些企业,有些人只是为了从VC那里圈钱,或者是小富即安.杨晓东的一句话留给记者很深的印象,“如果只是为了做点小事,留在硅谷就好了,何必还回来.”中星微刚创业时的艰苦并不是现在的那些初创企业可比的,当时因为办公条件简陋,四位创始人之一的张辉的手生了冻疮,这位伯克利博士留在美国,何至于此.能够让他们支撑下去的,则是那种诞生之初即负有的使命感——为中国半导体行业探索出一条新路.
“什么叫成功?只是别人划个标记说你成功了.企业也好,人也好,这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永远停不下来的.成功以后还要面临新的挑战,成功只是被贴上一个标签.”其实无论杨晓东还是中星微,就像是穿了那双红舞鞋,只能不停地跳下去.
上一条: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优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