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水源污染日益恶化,即将出台的《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规划》的目标就是瞄准在现有源水水质条件下实现饮用水水质达标,预计3年内将会有上千亿元的巨额投资。我国在水质检测方面有待提高。
gkong讯 如今,在水源污染日益恶化、治理收效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在水价上涨的大趋势下,老百姓对饮用水水质也愈加关注。
在过去几年里,我国对水污染治理投入了大量经费,收效却同公众预期差距较大。审计署日前发布调查结果,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质仍为Ⅴ类或劣Ⅴ类。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邵益生表示,在现有的水源条件下,依靠改进水厂净水工艺、设施,改善供水管网,也可提高水质,保证供水安全。他透露,即将出台的《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目标就是瞄准在现有源水水质条件下实现饮用水水质达标,预计3年内将会有上千亿元的巨额投资。
据分析,“十二五”供水安临的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能否有效遏制水环境的恶化趋势,并尽快改善水源水质;二、如何尽快改造供水设施,提高净水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三、如何快速提高水质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等。
水质检测是关键 国产化是未来重点
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的第三点中提到“提高水质检测能力”。但由于检测能力欠缺,水质是否合格便无从判断,直接导致了政府监管能力不足。同时,供水企业指导生产需要检测数据,广大消费者也期望了解水质状况。
但现状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供水企业的水质检测能力都不高。邵益生指出,在全国的供水企业中能够检测106项国家指标的仅有20余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95%以上都不具备完整的检测能力;大部分县城以下供水企业尚未配备基本的水质监测设备,甚至不能对常规水质指标进行检测。
邵益生还透露,《规划》预计在3年内投入30多亿元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邵益生表示:“现在的大型水质检测设备几乎都是进口的,实时在线监测设备也大部分进口。买了仪器之后,使用的耗材价格也很贵。我们整个就是一冤大头。”
心有不甘的邵益生等人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专门提出了一个仪器开发课题。结果消息一传出,外国同类的仪器价格立刻下降。
“因此,下一步重大水专项在产业化方面还要加大力度,不仅要产业化,还要国产化。”邵益生说。
我国环保产业小且碎,不过一些新兴企业还是显示出了一定的竞争力。如浙江一家仪器制造企业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包括其技术和销售网络;海南一家膜净化技术企业研发了“白菜价”的膜技术,力图打破国外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这些企业都让邵益生很欣慰。他表示,“十二五”在改善水质的同时会把产业化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将给创新企业一个平台,以企业为核心推进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