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等十家单位在京签约,成立智能高压设备技术合作研究组织,中国电科院是组长单位。在建设智能电网机遇面前,该组织肩负着创新理念、技术和研发适应性产品的重任。在为期三年的合作中,这个组织会取得怎样的成绩呢?
智能高压设备技术合作研究组织(简称智能设备合作组织)于5月6日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一个让普通人关注、让业界期待的事件。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很愿意看到,这个包含了中国电科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著名院校的新组织,究竟会为“智能电网”这个新名词增添哪些新内容;业界则翘首期待,这个组织带来智能高压设备研究的更大突破。
对于新组织的十家成员单位来说,它们显然期待更多:特高压的发展得益于“设备依托工程”的创新理念,那么,产学研强强联合的合作模式,是否就是实现智能电网及设备加速进步的有效模式呢?
十家单位打造多边合作平台
企业与企业合作、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并不鲜见。智能设备合作组织成立前,这十家成员单位就广泛合作过。不过,在缔结这一新组织后,彼此合作的广度和力度将出现巨大变化。
巨大变化缘于其多边合作平台的特征。“智能设备合作组织将是一个多边合作平台。”中国电科院院长张文亮说。十家单位拥有的人才、的研究条件、的设计能力和的制造能力,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多专业互助、强强联合,共同完成智能高压设备及其技术体系建设。
这个多边合作平台有多大?仔细分析十家单位的特点,记者发现,这十家单位事实上构成了从设计到制造的产学研完整链条。例如,中国电科院等拥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特变电工等是国内知名的一次设备制造商,四方继保等是国内知名的继电保护技术供应商,清华大学、宁波理工等则拥有先进的监测与诊断技术。
拥有从设计到制造的产学研完整链条,或许是智能设备合作组织的核心特征和实现预期目标的根本保障。该组织的《组织条约》明确,智能设备合作组织的目标是,“率先完成智能高压设备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建立,使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高压设备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设备设计技术、制造技术、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四个词语,彰显出十家单位以及智能设备合作组织掌握智能高压设备技术的决心。
据了解,该组织已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并明确了各方权利和义务。产学研强强联合的组织形式已经确定,具体成效将待时间来检验。
为加速研制智能设备探路
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自2009年年初兴起。与此同时,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之一——智能高压设备的理念、技术和具体产品的研发,仍有诸多亟待研究的课题。
中国电科院提供的资料显示,未来几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建设数十座智能变电站,急需符合智能电网设计理念的智能高压设备。公司2010年科技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加速智能变压器和开关设备的研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设备合作组织成立的必要条件已经成熟。“这是我们对这一形势和要求的积极响应,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张文亮说。
《组织条约》显示,智能设备合作组织将在为期三年的合约时间内,进行多项有关智能高压设备的研究,如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智能化方案研究、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方案研究等。该组织也将同时研究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体系,试验与调试,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组织条约》特别提到共性技术研究。《组织条约》规定,各方将在由中国电科院搭建的技术平台上,共同研究智能高压设备整体技术方案,包括硬件结构体系、可靠性设计、信息互动技术等。
共性技术是企业研制新产品所必备的基础技术。对共性技术进行研究,是克服我国电工企业技术单一,共同应对国际大型电工制造企业竞争的一剂良方。因此,智能设备合作组织的这一努力,意味着即便三年合约结束,各参与单位仍将继续获益——托参与智能设备合作组织的福,它们具备了研制更多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条件。
而这一点,应是智能设备合作组织对智能电网建设更长远的意义所在。
实践证明,创新的组织体系能带来更有效率的技术进步。无论三年后智能设备合作组织的成果如何,此次探索必将为未来智能电网建设提供极具价值的技术基础。(刘文硕)
上一条:省861重点工程——江淮电机产业园落户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