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菱控|欧姆龙(OMR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新闻搜索
新新闻
本月热门TOP10
对话企业转型:过去与将来,转型30年的痛楚与甜蜜
http://www.bulude.com
文章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08-10-16
分享到:
对话企业转型:过去与将来,转型30年的痛楚与甜蜜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2008年都是个特殊的年份。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通过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向展示了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的风采,开幕式的绚烂烟花证明过去的30年中国取得了何等伟大的成就。但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余波未了、中国股市的一跌再跌、长江珠三角制造业的严峻形势、中国奶业厚重的“结石门”让数名千万富豪大幅度缩水,这一切突然让很多人感到,中国企业的“寒冬”已经来临,阿里巴巴、华为都郑重其事的宣布,他们已开始着手“过冬”。一切都是不确定,很多人惊呼,过去的30年成长路线的必将终结,未来30年中国经济除了转型,已别无选择!

 

  现实有多严峻、中国经济的高速列车是否真的到了一个急转弯的时刻?以笔者看来,远没有那么可怕,因为中国经济一直就在转型中,改革经过30年的日益深化和渗透才渐渐塑造出这个现代化的中国,在不断地优胜劣汰、求索创新中,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其实早已开始了竞争力转型的艰难探索,商用PC的联想、特种计算机的研祥、家用电器的海尔、婴童用品的好孩子等等,把跨国巨头甩在身后,因此,这次“寒冬”只是蜕变过程的痛楚,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转型正在逐渐深化,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大批中小企业相继死掉,哀歌还是涅槃?

 

  在研祥集团所在的深圳,从改革开放伊始一直就是创业者的天堂,除了研祥集团,华为、腾讯皆在深南比邻而居,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困扰深圳市长的一个大难题就是大批企业倒闭迁徙,清冷的厂房随处可见,这种现象已成为南方沿海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普遍现象。原因很多,原材料价格攀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扬、国家货币政策银根日益紧缩……很多顽强抵抗的企业在煎熬中等待救赎。华为任正非说:“未来会更残酷,2009、2010年会更困难!”有经济学家预测:“未来5-10年,99%的企业将会死掉。”

 

  是否是末日来临?不是的,这是常态。从改革开始到现在,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根据中国民营企业调查的报告显示:近30年来,中国每年有15万家新企业诞生,每年也有12万家企业消亡,60%的企业五年内破产!多么惊人的数字,但是我们看看在市场经济高度成熟的美国,大约每年有50万家新公司出现,但3年内其中的95%将关闭,比我们更触目惊心!以研祥集团所在的特种计算机行业为例,自从70年代末台湾企业进入大陆后,这30年大约有上千家企业注册,但迄今为止,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至今活跃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特种计算机企业,除了占据了市场90%份额的研祥集团和西门子两大巨头以外,其余的大约10几家中小企业瓜分了不到10%的市场,当然行业的特殊性和过高的技术门槛也是原因之一,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仍可见一斑,而在德国,特种计算机行业的企业死亡率比中国更高,目前为止,近5年内存活下来的新企业不过3家,而且都是小企业。

 

  企业的死亡不是突发事件,而是市场高度成熟的典型表现。和30年前相比,中国企业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放程度、竞争程度、创新速度、全球化的脚步都越来越快,很多企业被推置在“生存与死亡”的两极浪尖上,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的变化以加速度进行着,竞争力的转型就在每天的殚精竭虑中悄然展开。企业的眼光开始把自己置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的程度越来越专业、企业运营模式越来越多元多变、创新意识已成为共识……过中国企业来说,死亡之后是重生,重生之后更强大。

 

  竞争战略的转型,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就研祥集团所在的制造业来说,转型已经是不得不的抉择,但是对一家成型的企业来说,华丽转身的诱惑永远存在,但转型到底是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盒子,谁也没有答案。春兰空调的多元化失败之路、雅马哈回归传统乐器和摩托制造的复兴之路,都在昭示:转型有风险。毫无疑问,当全球性的资源紧缺加速来临,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飞涨,原先粗放式的经营肯定行不通,精细集约式的方向不仅是共识,还是趋势,而对企业来说,难度大的转型是战略转型,知道什么是必须放弃的,什么是必须改变的。

 

  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战略是公司为之奋斗的目标与公司为达到它们而寻求的途径的结合物;而在企业进行转型时,很多因素都在发生演变,细分客户群的变化、专有知识的扩散、规模的扩大、货币成本的变化、产品创新、营销创新、过程创新、相邻产业的结构变化、政府政策变化、进入和退出等等,其中每个因素的演变过程都有可能成为决定因素,改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对企业的整体战略转型产生影响。”社会不断变革,企业肯定要去主动适应,但是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转型。

 

  伊查克·爱迪斯把企业分为成长阶段和老化阶段,每个阶段又细分为5个时期,对企业来说,如何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就是如何顺利正确的在十个时期进行战略转型。对研祥、联想、招商银行、国美等企业来说,已经到达了成长阶段的后一个时期——盛年期,基本上从小规模经营变成规模经济、从单一产品过渡到全系列产品、从学习者变成领航者,这时候的竞争战略转型,根本的就是继续保持高速度增长。因而制定紧跟时代步伐的发展战略是重要的,其他还要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等。

 

  对中国企业来说,对资源开发的依赖和依靠产业自发成长的利润仍然是制约企业转型的大障碍,当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缩小,专业化发展的利润有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而多元化战略则很可能把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丧失掉,这时候,企业转型的根本之道其实就是在于提高员工的使用效率,把企业的组织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国际化靠拢,考过硬质量的中国制造献给世人。

 

  持续的创新:竞争力优势的源泉

 

  当经济的严峻形势不断给企业敲响警钟,“创新活,不创新死”已成为共识。不仅如此,专家和企业领袖都提出:“中国企业需要的是级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竞争优势的利武器,2007年经济界的“中国制造”正在逐渐被2008年“中国创造”所代替,以研祥集团这样的高科技制造企业为例,在集团的起步阶段,技术创新是重要的,当研祥集团在特种计算机行业渐渐能和西门子、GE比肩时,集团高层终于意识到,渠道创新、供应链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是多层次的,在《中国公司创新力调查》的数据中,中国企业在明确的整体规划、专职的创新团队、创新流程的专业管理、创新项目的投资等诸多方面落后于跨国公司,因此,用近乎执拗的态度坚持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当下的经济形势是否严峻。研祥集团在2003年香港上市之前,资金上还无法和跨国公司抗衡,但集团管理层仍在研发上保持了一贯的每年10%的增长,在其他开支上压缩,也正是这一年,研祥集团生产的一系列特种计算机在市场的激烈较量中占据上风,这为3年后成为中国市场的霸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企业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企业的转型成为本土企业壮大的一个瓶颈,变革中的企业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的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管公司的战略是否多元化发展,专业主义的态度都是必须和必要的。如今的中国已经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30年的中国实验为提供了一个卓越的样板,市场经济的不断进化、中国人素质的不断提高都表明这场复兴仍会继续下去,因此,大可不必过于悲观,因为我们从未停止改革,我们一直在转型中。

  

上一条 上一条:欧姆龙电子部件(深圳)有限公司希望小学献爱心
下一条 下一条:中华工控网与深圳仪器仪表学会签署合作协议
相关新闻  企业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