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菱控|欧姆龙(OMR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新闻搜索
新新闻
本月热门TOP10
工业电器民企分享航天蛋糕
http://www.bulude.com
文章来源:搜狐网 更新时间:2008-10-23
分享到:
工业电器民企分享航天蛋糕

    戴上了“民营企业参与航天事业发展”的高帽子,还不能消除眼下“吃不饱”的担忧.

  在“为神七飞船制造底盘的农民企业家”的光环下,45岁的丛建国还不能消除眼下“吃不饱”的担忧。

    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顺德,李慧珍则有着另一个困扰,就是自2007年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之后,如何让她所在的万和集团,从航天工程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而坐落在温州乐清的飞策集团,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使他们专为航天工程开发的产品,能更多地转为民用产品。

    神七飞船的发射成功,使参与航天工程的中国民营企业正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光环之下,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将如何为民营企业开辟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沧州名人丛建国

  在今年9月之前,在沧州南皮这个只有30多万人口的“北方五金机电之乡”,丛建国还只不过是大大小小几百家五金企业老板中并不太出名的一个。

  1988年,丛建国在南皮县丛庄村开办了自己的五金作坊,主要为更大型的五金企业生产配件。2002年,丛建国在南皮县城开办了伟辉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正是这一年,丛建国的企业成为了一家军工企业的配件生产商。

  2003年,丛建国长期供货的军工企业给丛建国下了一份大功率底盘的订单,按照军事保密的规定,丛建国对这些产品的用途、去向都一无所知。一直到神五发射成功很多天后,丛建国接到那家军工企业的道喜电话,才知道他所生产的大功率底盘被安装在了神五飞船上。

  从那以后,丛建国开始获得了与更多军工企业的业务关系。

  丛建国告诉《望东方周刊》,在他所处的军工产业系统中,像他一样的民营企业为数不少。
  据丛建国介绍,航天工程系统中的一种主要采购模式,就是由军工企业接下生产的大订单,再将其中一些零部件需求,分派给有合作关系的民营企业生产,“当然,我们这些公司能接到的订单,都是很外围的产品了”。

  但鉴于身份只是“打工”而非“合作伙伴”,丛建国和这些企业一般并不能从中获得多少直接的经济收益,“大的机遇无非是借此在军工产业系统中,获得更多的业务关系”,因为单纯从生意的角度来说,为神七制造配件并不是一笔大生意。

  “量很小,但成本却太高”,丛建国告诉《望东方周刊》,在他为军工企业配套生产的所有产品中,航天用产品的要求高,“每次接到订单之后,军工企业会派专人来监督,包括原料的来源都必须是定点采购,而我们生产所用的模具,也都要经过特别的检查,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偏偏这些采购的量却不大,所以,我们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

  飞策防爆的“通用”理想

  与丛建国无心插柳不同,飞策防爆电器有限公司是在2001年,通过竞标成了航天系统供货商,这家公司7年来的任务,就是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厂区提供所有的防爆灯具和电器。

  这家位于国家级风景区雁荡山的民营企业,在浙江乐清建有一个35000平方米的飞策工业园区。2001年,国家西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一次防爆电器产品供应商的招标。当时,仅仅在飞策公司所在的工业园区内,生产同类产品的就有几十家企业。

  竞争格外激烈,“等到中标的时候,一算账,其实我们已经不赚钱了,多只能做到不亏钱,”飞策防爆电器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胡秋毫告诉 《望东方周刊》。

  初两年,飞策很快就因为与航天系统的合作而在名气上压过了其他企业。由于航天系统订购的产品,其质量标准要远高于国家标准,要能应对大温差、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干燥的环境等,飞策改进了原材料要求标准,改良了模具和工艺,再把这些应用在其他 产品方面,也提升了整个产品线的水平。

  但在完成了数十次的“特别产品开发后”,飞策也遇到了困扰。

  2008年1月,飞策公司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的订单,要求在3个月时间内,开发一种专门用于夜间卫星测试、安装所使用的特别照明产 品,以配合卫星发射时间的提前。

  胡秋毫说,飞策公司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开发小组,“花了整整2个月”, 但真正的问题是,“单以这批订单来说,利润远远不能抵消成本,而从整个产品线来说,开发出的产品却完全没有市场空间”。而这种情况,在飞策与航天系统合作的几年中,早已不是个例。

  在与航空系统的合作上,飞策公司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

  一方面,在防爆产品这个专业领域,飞策和航天系统合作的事,“圈内人该知道的早就知道了,圈外人,知道了也没有用,何况出于军事保密的考虑,我们也只是在公司宣传册上提一提这件事,连印在产品包装纸上都怕惹麻烦”;另一方面,大量新产品开发之后,难以转入民用领域,也让飞策觉得为难。



  胡秋毫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的航天科技转化为民用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民营生产企业现在还只满足于接订单出名、赚钱,但我们打算更进一步。”

  “初级阶段”已是共识。一份流传甚广的数据称,根据美国的经验,航天工程的投入产出带动率高可达1:14,也就是说,每向航天系统投入1美元,就可以在民用领域带动14美元。

  而按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立岩的推算,按照我国航天系统每年投入上百亿,产生5~6倍的衍生价值计算,神五、神六所产生的衍生价值应在12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当然,民营企业群体还只是在产业链的外围打转,“他们兴起的机会,在于借鉴经验,进行管理、流程等软环境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项目开发后新技术的应用”,韩立岩表示。
  政府的支持,有可能帮助民营企业更快地实现这些目标。


  2008年9月,浙江省经贸委发布了《浙江省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方式包括支持民企与军工集团展开项目合作、技术对接、参与军工项目的投资及参股或收购军工企业等。

  “我们感兴趣的就是技术对接和参与军工项目的投资,我们正在等政府更进一步的计划出台,”飞策公司办公室主任胡秋毫告诉《望东方周刊》。

  发生在火箭点火和热水器间的技术转化

  就技术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吸纳而言,广东顺德的万和集团似乎走得更靠前些。

  这家以生产热水器起家的企业,于2007年7月以赞助的方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

  万和与航天系统的合作模式,可以简单描述为:经由中国航天基金会的协调,出资赞助航天系统研究工程中的一些具体项目,在获得冠名权之外,再获得与这些项目研究组进行技术交流的机会,另外,万和还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作计划,从2007年开始,每年由万和提出命题,请航天系统内的技术专家,对万和的质量控制体系、控制流程进行考察和改进。

  在2007年航天系统的专家“上课”后,万和就把自己在10多年中逐步摸索出的生产体系控制流程,换成了中国航天系统中质量控制采用的那一套。

  另一个让万和激动的成果是,在与航天系统技术交流的过程中,万和从火箭点火系统中,找到了自己能用的技术。

  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那就是万和此项技术研发还只是航天技术中非常外围的技术,“是赞助项目研发之后交流来的,都是差不多可以直接对外公开的技术了,所以性也不是太强”,万和集团品牌管理部总经理李慧珍说,在1年多来的合作中,万和其实看中了航天系统中很多项技术,“包括点火、燃烧、节能环保等方面,但如果真的以技术转让形式,那所需要的费用,就对不是我们一家民营企业可以提供的了。”

上一条 上一条:发那科机器人视觉系统:轻松降低成本,创造自动化时代
下一条 下一条:金融危机影响明显 电机企业酝酿过冬
相关新闻  电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