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菱控|欧姆龙(OMR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新闻搜索
新新闻
本月热门TOP10
网友建议国家投巨资研究小煤窑的自动化产煤技术
http://www.bulude.com
文章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更新时间:2009-4-15
分享到:
网友建议国家投巨资研究小煤窑的自动化产煤技术
煤窑矿难频出。我认为,也不必左派右派地争吵。当然,管理方面也需要研究,安全生产的各种法规也需要强化执行。此外,左派认为计划经济就不出矿难?我也表示怀疑。当年张思德牺牲也是生产事故,可以认为只要有生产就会有事故,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我这里主要是要从技术层面建议,就是说,国家应当投入巨资,研空小煤窑的自动化产煤技术

  中国和外国的情况不同在于,中国的小煤窑特别多,不象国外都是巨大的煤矿。那巨大煤矿的先进开采技术,已经有了不少,包括把一座山头给炸掉,但是,小煤窑的自动化技术,国外也没有太多的好设备。当然,如果有,我们也可以想办法仿制,只要国内能够生产,成本也就会迅速降下来。

  这一点有一个类似的比喻就是中国的耕地也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多,因此,为什么国外并不流行手扶拖拉机而国内流行?因为手扶拖拉机就很适应这么一小块一小块的耕地。因此可以认为手扶拖拉机是中国的一个很好的发明。

  我认为,对小煤窑的自动化开采,从实用的角度讲,应当从现在已经有的技术着手。因此,科研人员应当先观察一下整个小煤窑的采煤的各个环节,从掌子面挖煤,到怎样把煤运出来,整个过程中,那个环节可以设计出自动化的机器。现在单片机都是很便宜的,科研工作中困难的是需要雇用大量的计算机软件编程人员,而且编写的程序还需要反复调试。

  我的意思是,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搞一个很深的课题,就一定要弄一个全自动开采。因为,在模式识别技术还不过关的时候,半自动化是一个好的选择,从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要有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就是说,近期目标不是无人工作,而是尽量减少下井的人,比如,从一百人减少到十人,再减少到一人,有一些调节的工作,观察和识别的工作,就由一个人进行。

  或者,如果一个自动化机器的架设之初,需要有十几个人下井,一旦调整好了,那就十几个人出井,只留下一个到两个人在井下。那么,因为多人大多数情况是呆在井上的,下井的时间不长,而且观察好时机,在下井的时候反复强调安全,这大家就容易接受,如果天天下井,反而容易产生麻痹心理。

  象这种小煤窑自动化开采设备,要说贵,能够贵在哪儿?单片机便宜,机械只要设计好了也不贵,现在的汽车不就是机械吗?汽车多便宜啊。因此,现在的产品都是研发贵,研究出来之后一批量生产,就不贵了。国外是卖不出去的,因此别想着创外汇,但是国内是有需求的。只要自动化机器的成本比雇人低,小煤窑的老板肯定也会选用的。例如耕地,人用铁锹翻土那的确就是比不上拖拉机。想要实现半自动那总是可以的。全自动?模识识别的困难太大,总是需要有人参与调整的。因此,目标是下井的人少,越少越好。

  如果还是出矿难,如果一次只死一个人,那么,新闻报道说某某地方煤矿瓦斯,一人身亡,那感觉就和交通事故差不多,政府的面子上也好看得多。因此,就冲着政府的面子这个形象工程,投巨资研发小型自动化开采设备也是好的。一般私人资本家不肯干这种研发的事情,是因为风险太大,早期投入成本太多,当然不敢造次。因此,早期的研发就是要国家投入巨资支持的。

  而小型自动化开采设备一旦研发成功且推广,一个后果就是所有的小煤窑的煤都被迅速挖光。这是好事,从现在看,有什么办法?你就那么点煤在地下,说多也不多,不挖吧总有人惦记,你索性迅速把它们都给挖完了,乡亲们也就没话可说了,啥矛盾也就没有了,那个时候再靠舞龙灯旅游致富什么的。

上一条 上一条:科达NVR在拉法基水城瑞安水泥有限公司获成功应用
下一条 下一条:自动化的“面子”
相关新闻  产煤技术   新闻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