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壮大,哈尔滨市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取得骄人的业绩,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成就。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报今起推出特别报道“60年,冰城数”,集中展示60年来哈尔滨各领域取得“共和国之”的优异成就,以此来提振精神,鼓舞士气,激励全市人民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继往开来,改革创新,为加快推进“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建设而努力奋斗。
东北网5月11日:讯巍巍大凉山中的四川省甘洛县苏雄水电站里,一台800千瓦水轮发电机仍在向电网输送着电力。人们或许并不知道,这台在现代人眼中看来小得不能再小的机器,是新中国制造的台水轮发电机。它那飞转了57年的转子,能够将我们带回到建国之初、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新中国的峥嵘岁月。
周总理指示造电机
1951年12月末的一天,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的一座厂房中,两米多高的沙袋墙里,一台机器在轰鸣飞转。当它平稳安全地完成飞逸转速试验时,厂房内掌声雷动,人们发自内心地为新中国台水轮发电机的诞生而欢呼。
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抗美援朝战幕拉开。根据中央战略部署,辽宁省的一批工业企业迁往黑龙江,哈尔滨电机厂的前身———东北电工局第四厂就是在这一年迁到哈尔滨。
1951年初,一项直接来自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使正在搬迁建设的哈电机提前投入“战斗”:为使被国民党破坏的四川下硐水电站尽快恢复发电,东北电工局受命生产一台8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哈电机成为任务的主角。
大萝卜削出木模样子
此前国内制造的发电机单机容量不过210千瓦,一下就要生产800千瓦的电机,对于新生的“共和国电机长子”哈电机来说困难可想而知,但新中国代电机人仍迎难而上。
面对一切从零开始的任务,哈电机的干部职工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与困难斗智斗勇。设计中木模尺寸计算困难,工程技术人员就用一个大萝卜削出木模样子,反复琢磨找出答案。就这样,虽然难题一个接一个,但都被哈电机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一一化解。
生产安装对于正在搬迁建设过程中的哈电机来说更是一道难题。虽然当时哈电机在顾乡屯建起厂房开始生产,但许多工作还要在沈阳进行。为了早日完成周总理交付的使命,哈电机干部职工昼夜加班,无数次乘坐单程需20多小时的火车穿梭于哈沈之间,在年底前完成了总装。
围起沙袋墙当“地坑”
可此时又一道难题摆在他们面前:发电机投用前都要进行飞逸转速试验。通常情况下,这种试验都在地坑中进行,以避免出现故障时部件飞出伤人。可当时哈沈两地都没有这样的地坑,哈电机干部职工急中生智,在电机外围起一米厚的沙袋墙,顺利完成了试验任务。正在建设的哈尔滨电机厂向共和国交出了份合格的答卷。
正是凭着这股精神,哈电机一次次为共和国建功:打破国际封锁研制出国内首台100兆瓦云峰电站水轮发电机组;自主完成国内首台刘家峡300兆瓦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进入21世纪,他们又生产出国内首台700兆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步水电领域的三峡右岸全空冷水轮发电机组……
从800千瓦到700兆瓦,如今已从下硐转战至苏雄的那台仍在为共和国效力的“中国台水轮发电机”,见证了近60年来,哈电机生产出总装机容量4188.12万千瓦的540台水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6695.8万千瓦的733台火电机组,壮大中国电站设备产业的历程,也见证了哈电机通过自主创新领军中国电机产业走向的步伐。
上一条:阿海珐输配电发力特高压变压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