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在北京一酒店会议室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发电设备企业代表围坐一桌,气氛显得并不轻松。
“新签订单非常少”、“企业排产极其困难”、“货款回收难度大”,在这次发电设备行业2009年度经营计划专家组会议上,很多企业在通报情况时都要提及上述语句。
发电设备行业进入了危险期?
“影响肯定有,但金融危机对发电设备行业的影响并不是颠覆性的。”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邢玉久掷地有声,“企业现在必须要主动调整结构,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需求也要减少。”
企业遭遇四大难
在经历了2008年前高后低、跌宕起伏的形势变化之后,发电设备企业自去年底以来集体遭遇了“灰色心情”。
“金融危机对企业在手订单的执行有较大影响,”据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一内部人士介绍,企业到2008年底基本有1600亿元的订单,按常规来说,这么多订单和项目应该是心里不慌,“但目前用户的资金、开工情况大都不容乐观,还有消息说今年国家基本不批新的开工项目,这都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据他透露,目前企业执行项目中国家已审批的、有路条的不过50%,这意味着后续项目的执行,尤其是2010年的材料准备、生产采购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集团从管理层到业务部门,都在和五大电力集团、地方电力集团频繁沟通,想确定到底哪个项目肯定能执行。”
对此,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曹剑绵也一再叫苦。“企业排产难,手里一大堆合同却不知道该干哪一个。今年的排产计划已修改了三次还要再调整。我们要不断考察沟通打听信息,非常艰难,排错一个项目几千万元就砸进去了。”他形容说,“现在排产就像走钢丝。”而据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花卫透露,2009年要求改型、暂缓、退货的用户纷至沓来,总量已达到生效合同的30%。
“这使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哈电集团的代表表示,有些项目未得到审批,有些干到一半用户要求推迟,不但占用资金、造成库存,还给企业的生产组织带来很大困难。
与此同时,新签订单量的下滑也令企业备感不安。“现在的市场调整,我们感觉非常明显,”哈电代表透露,“1~4月履行的合同基本上是去年或前年签订、今年正式生效的合同,市场上基本没有新的火电项目。”
“企业资金回笼相当难,五大电力集团前几年的设备款还没有收回来。”一企业代表抱怨,“老款收不回,新签合同不多,企业预收订金很少,资金比较紧张。”
此外,出口难也让不少企业头疼不已。“几大集团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市场,有些用户难打交道,而且大部分企业都要通过工程公司等中间商借船出海,对业主情况不很了解,国外项目的风险很难控制。”曹剑绵强调说。
需求下降焉知非福
尽管问题不少,但有些企业形势不错,可以说是苦乐不均。
虽然1~4月运行情况不很理想,但上海电气对2009年“还是有信心的”。“总体看趋势好像在回暖,国家的审批项目一个个出台,用户催交的项目也比较频繁,对我们制造商来说都是好的迹象。”上海电气的代表表示。
而目前新签合同同比下降三分之二的南汽轮有关人士则认为,“出口方面,一些长期跟踪的项目也出现停滞。如今年下半年国内市场没有启动,将对2010年及后续生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金融危机对电工行业有影响,但不具有颠覆性,有一定限度。”邢玉久表示,“对产品基本没有影响,但对低端产品冲击较大。比如产品出口达80%~90%的电动工具行业,以及大多数贴牌、没有高技术含量的中小电机行业。”
对于多数企业所担心的新签合同减少等问题,邢玉久认为,即便没有金融危机,市场需求也要下降。“电工行业经历了三年以上史无前例的高速度、高水平发展,大跃进时代已经过去。”
“行业产销严重失衡即产能大大过剩是根本原因,而金融危机只是一个诱因。”花卫表示,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提前透支了市场需求。
邢玉久算了一笔账。“到2020年国家要达到小康水平,实现15亿人15亿千瓦的装机容量,这意味着今后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加上上大压小和出口项目也就是每年六七千万千瓦。对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比较从容的状态。”
“如果企业生产安排在2000万千瓦或者1500万千瓦,企业效益下降不是很大,相反运营还会处于比较好的状态,”上海电气的代表分析,首先,大家不会去纷纷抢占资源,抬高原材料价格;其次,之前企业生产任务重,外包量较大,现在可以适当回收。
“企业3000万千瓦的产量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外加工,而有些企业几乎一半是外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电设备中心综合处处长马桂山透露,“前几年企业使劲采购、拼装,从国外整套采购然后提供整机的情况也有。”
“这几年我们寅吃卯粮,不仅吃得涨肚子,还把可做、可赚钱的都分包到了国外企业,让他们把钱赚了。这种方式不能持续下去。”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启明明确表示。
居安思危调结构
“现在谈今年的形势我们心里还是安稳的,因为在手订单较多,但企业应居安思危,‘危’的信号已经非常明显了。”会上,杨启明狠狠敲了敲警钟。
他分析说,今年1~4月发电设备实现产量2913.8万千瓦,与2006年基本持平,按照这一趋势,今年的产量有可能仍要过1亿千瓦。“但这部分订单有相当多是在金融危机前拿到的,项目也是在危机之前就开始运作、准备的。去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达到历史高峰1.33亿千瓦,但实际装机9300万千瓦,还有一部分需要今年消化。明、后年形势非常严峻。”
对此,邢玉久也表示,今年哈电、东电、上电三大动力计划实现产量7000多万千瓦,但按照1~4月的2900万千瓦计算,全年将达到8400万千瓦,“企业应该好好排查一下,哪些项目可以做,哪些项目做不得。”
“现在企业应该抓机遇练内功,充分消化吸收60万千瓦、百万千瓦机组技术,把产品质量提上去,真正实现自主化。”马桂山建议说。
“2020年以前我国的电源结构仍以煤电为主,清洁发电是发展趋势,今后的主力机型可能是60万千瓦级临界机组。”邢玉久强调,“企业要在提高水平上做文章,前几年是攻关爬坡上临界,现在则要在调整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按照国家政策需要生产率、低污染、节能环保的产品,不仅仅是减产而已。我们掌握了百万千瓦机组技术应该回过头来反哺60万千瓦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