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调“设备节能”到关注“建设节能”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谓是高歌猛进,其为楼宇带来的节能效果更是有目共睹。
“当前,楼宇节能在单项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毋庸
在房地产行业发展高歌猛进的今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源的日渐趋于耗竭——近百年来的文明高速扩张加快了传统能源耗竭的步伐。作为与能源息息相关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如此鲜明的此消彼长让建筑节能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建筑节能是一个极其值得关注的领域,”东南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系主任张宏教授认为业界目前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点存在一些误区,“时至今日,建筑节能在国外已经有了极为成熟的应用案例与操作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实现对建筑节能关注重心的转移。”
从强调“设备节能”到关注“建设节能”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谓是高歌猛进,其为楼宇带来的节能效果更是有目共睹。
“当前,楼宇节能在单项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张教授表示,单项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楼宇能效的提升,“随着空调、照明等设备效率的提升和型号的更新换代,设备节能已经成为了楼宇节能的一个亮点。”据了解,在设备节能方面,如降低空调能耗、建筑的照明节能和智能家居带来的节能效果不容小觑;与此同时,国家也推出了相关的节能政策与补贴,使得设备节能更加贴近普通百姓。
然而,资料显示,建筑的使用阶段能耗仅占建筑所有能耗的10%左右。张教授认为,相比对“设备节能”的重视,人们对“建设节能”的关注明显不足。谈及“建设节能”,张教授忧心忡忡,“单项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节能;中国目前的新建房屋中,大多数是在手工模式下完成的,在建材使用和建造的过程中,浪费情况极其严重。”
他指出,就目前可以达到的水平来看,在房屋建造的过程中,60%以上的工程量应由工厂来完成,从而减少建造现场施工的工程量。“提高建筑的质量,延长房屋的实际使用年限才是重点,这也是国家加速推进建筑工业化的一个原因。”
据了解,目前的建材大多仍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这种建材的取得和弃置都是高破坏和高能耗的,且对自然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日本,住宅的建造大多采用轻型结构和可回收的建材。”张教授这样告诉记者,“轻型结构和可回收的建材虽然无法建造高层建筑,但可以持续重复地利用。”
从关注“新建房建设”到兼顾“存量房改造”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无疑加快了房屋建设的速度。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每年的新建房屋面积达20亿平方米;也因此,新的节能政策发布和节能标准制定也大多向新建房屋倾斜。然而,张教授又向记者出示了另一个数据:中国目前的存量房屋面积已达430亿平方米。
“在关注新建房屋的同时,我们应加大对存量房改造的力度。”张教授认为应当把新建房屋和既有建筑的节能进行综合考量。而当被记者问及关于在对旧房改造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时,张教授向记者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市场导向。
在张教授看来,只有让参与房屋改造和节能的各方力量切实地获益,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我们或许可以借鉴德国在对存量房节能改造中的经验。”据介绍,德国将新建房屋和存量房屋统筹纳入了一个完善的能效评估标准体系,并设立相应的市场准入标准,对所有进入市场买卖的房屋的能效水平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能耗标准标识,能效标识将直接影响到房屋的售价——而未经能效评估的和能效水平未达标准的房屋将禁止流入市场。
张教授表示,采用这种方式,让参与建筑节能的各方都获得了相应的收益。“对能效水平进行评估的机构得以从咨询和评估中获利,对建筑能效进行改造的企业可以从施工和产品中获利,而房屋的拥有者则通过对能效水平的改造,从房屋的售价上直接获得了收益。”张教授对这种“能效改造市场化”的方法赞不口,“这在无形中推广了建筑的能效标准,并获得了多方的重视,进而从根本上缓解了建筑能耗过高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市场买卖的房屋越多,能效水平改善的速度就会越快。”
谈及“能效改造市场化”的引进,张教授表示,如果中国在未来引进这样的方法来促进建筑能效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善从前过于注重房屋“地理优势”的情况。但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能效评估体系”便成了当务之急。
从关注“围护节能”走向“按需节能”
德国的能效评估体系建设和更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至今日,德国的能效评估体系已经更新了三次,”张教授告诉记者,“次的建筑节能标准重点强调围护结构的节能;第二次强调楼宇的整体节能效率;第三次则是站在发电厂角度的‘按需发电’。”
德国初的建筑节能标准重心放在围护结构,关注墙体的热阻和传热系数,通过墙体保温技术来减少能量的流失;第二次的建筑节能标准在原有的标准上进了一大步,开始关注房屋的整体节能,将整栋大楼的围护结构、设备效率和自然能源的利用等全部纳入建筑节能的衡量体系,对整体的节能情况进行统筹管理;而第三次的建筑节能标准的关键只有四个字,那就是“按需发电”,随着零能耗建筑和能源生产型建筑大量出现,不需再将单独的大楼作为主要着眼点,而是将节能的重心落实到电厂的层面,以降低电厂端的发电量为目标——在对供电区域的建筑能耗有一个整体的衡量标准之后,电厂可根据该区域对电能的实际需求进行发电和供电,从而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但不容乐观的是,中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情况仅仅停留在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准,今天的中国建筑节能的着眼点多停留在围护结构的节能上。”张教授表示,中国房屋住宅存量的巨大和建筑节能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建筑节能水平滞后的情况亟待改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在设备节能方面的水平越来越高,这已是不容争议的事实;但我们也应该向日本和德国借鉴相应的建造和改造经验,并着力建设和完善相应的规范、标准与体系,让建筑节能得到更多行业和更多领域的关注与支持,引导形成良性发展的建筑节能市场。
上一条:欧姆龙C200H-B7A21,CPU模块CQM1H-CPU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