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富士康重庆厂区爆发了一场劳资纠纷。大量工人在工业园区大门前,打着“我们不做机器人,我们要吃饭养家”的红色标语。“这些工人上周三开始罢工,
富士康工人为求加班罢工
富士康通过不断的工业工程优化,通过提率来减少加班时长降低成本,对于部分员工来说,减少加班等于工资降低了。
近日有消息称,富士康重庆厂区爆发了一场劳资纠纷。大量工人在工业园区大门前,打着“我们不做机器人,我们要吃饭养家”的红色标语。“这些工人上周三开始罢工,主要因为惠普订单数量减少后,富士康减少了工人的加班时间。”
对此,富士康相关负责人证实,富士康重庆厂区确实发生了约1000名工人参与的劳动行动,但经与员工沟通四小时后,达成和解,所有员工和平解散。“10月9日,又有20名员工也进行了类似的劳动行动,公司正与工会和员工商议解决此事,工厂生产未受影响。”
据了解,富士康员工的基本工资2000元,其余都是靠加班获得,每月工资约为3000元-4000元。富士康通过不断的IE(工业工程)优化,使员工成为精准化操作的“机器人”,通过提率来减少加班时长,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对于有些员工来说,减少加班等于减少工资。
苹果iPhone 6与iPhone 6 Plus于10月17日正式在中国内地开售,富士康是主要的组装工厂,因此富士康重庆工人罢工,也引来外界关注,罢工会不会影响苹果iPhone 6与iPhone 6 Plus的交货日期。据了解,富士康重庆厂区主要以生产电脑、服务器等产品为主,并非苹果先前公布的供应商厂区,因此并不影响iPhone 6与iPhone 6 Plus的赶工交货。
据悉,富士康为苹果组装iPhone、iPad和笔记本电脑,同时也为惠普和思科组装电脑和服务器。这家重庆工厂不在苹果授权供应商名单中。
这是这家工厂今年以来第二次发生的与惠普相关的罢工。惠普拒立即回应。6月份,富士康重庆厂区同样发生了一场劳资纠纷,涉及约800名工人。由于富士康承接的惠普笔记本订单逐渐减少,厂区方面做出了生产线调整的决定,但在员工的分流和解约问题上并未提供妥善的解决方案,不少员工希望可以和厂商对话。
根源在于?
重庆富士康接连不断的劳资纠纷,凸显了富士康代工之路的日益艰难。公司不仅要面临代工利润微薄的窘境,还要面对订单被抢食的风险以及频繁的劳资矛盾。
中国代工厂在苹果产业链上仅有2%的利润。据此前报道,标准版iPhone 6 Plus的部件和劳工成本为216美元,128GB版则高可达263美元。其中,每部手机的流水线劳工成本为4美元到4.5美元。即每部手机富士康仅赚4美元到4.5美元。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多项生产成本的提高,代工显然不是一门长久的生意。实际上,苹果与富士康的合作出现过松动,而将部分富士康订单转移至另一家苹果代工厂和硕手中,也是苹果公开的策略之一。
而富士康承接的惠普笔记本订单也在逐渐减少,并直接导致了重庆富士康的劳资矛盾。实际上,全球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于2014年已经开始转型,在贵州创办以机器人为主的生产车间,拓展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客户,和惠普合建云服务器公司,“代工之王”的转型之路受到全球广泛关注。
2011年时候,富士康科技集团CEO郭台铭在多个场合抛出了机器人计划,要在三年内用一百万台机器人改良富士康的生产线。但三年已过,现在富士康并没有实现这个计划。
机器人战略是时代给富士康、制造业的一个转型机遇。它是道路却十分坎坷,它是难题却又无法拒。富士康做好了姿态,也迈开了步子,在它的车间和流水线上,你会意识到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是,受限于对人口红利的依赖和机器人的巨额成本,富士康摸索到的问题要比经验多得多。
2010年“十四连跳”事件让富士康管理压力倍增。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在经济与商业的膨胀中,突如其来地发生了。富士康在四个方面做出了反应:提高员工工资、开展关爱员工活动、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启动机器人战略——也就是“百万机器人”计划。
当前,iPhone 6阶段生产订单有6800万台,这比同阶段的iPhone 5数量整整多出一倍。富士康拿到了这个订单70%的生产量,纸面金额过300亿美元。
这个订单不好做,富士康需要招更多人,拿出更多精力放在苹果手机的生产上。据说,富士康已经提升了给其他品牌手机的代工价格。
今年夏天,工人们加班的机会也多了起来,基本上每天都可以申请到加班。早在今年春季富士康就开始了大规模招工。在深圳、郑州、成都、贵阳等生产基地,富士康新增招工总人数过10万人。同时富士康不断地在内部发动员工推荐工人,它想通过熟人介绍找到更多技术熟练、能长期干的工人。
富士康本不需要这样匆忙,如果“百万机器人”设想得以实现的话。
机器人战略是要将工人从枯燥、伤害大的工序中解放出来,但中国制造,汽车、家电、建材,甚至食品行业,不是一直都有自动化的流水线吗?机器人战略不也是自动化吗?有什么不同?郭台铭提到的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它往往没有什么“人样”,只是一个固定的躯干加一只灵活准确的手臂。但是这个东西具有更灵敏的感应与反应、更准确的操作与执行,能将生产的智能与自动化推进一大步。
“百万机器人”战略不是为了显示富士康的技术实力,而是要实现富士康制造的“转型”——让机器去替代人,逐步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至少,那些极端枯燥、对人体伤害大的工作,先让机器人去干吧。先不谈让人类下岗,先让人类解脱。
这个战略的实现任重道远。
过去三十年,日本企业在人工成本攀高后,也积极转往自动化生产。所有的汽车工厂,都有庞大的机械手臂,也就是工业机器人,在从事制造组装工作。甚至是泡面、饼干、磁砖工厂,也都有或简单或复杂的机器人进驻。但手机、平板、笔记本的生产线,却很难应用机器人手臂。日本人发现机器人在生产小型电子产品时,良品率非常低。
因为,电子产品生产对机器人的性能要求,远比其他行业的机器人高得多。
“一只机械手臂可以无休止地将两根连接线折出三个的弯,然后将它们穿过肉眼几乎不可能看见的小洞。”《纽约时报》对飞利浦生产电动剃须刀机器人赞扬有加。
机器人可以用几乎万无一失的准头挑出各自组装所需要的零件。它们可在毫米级别的精度绕线,将与牙签一般薄的转轴配入细孔中。然后,它们通过使用激光或压力传感器来知晓何时开始以及结束一项工作。
“这就是未来,新一代的机器人,其灵巧程度远汽车业与其他重工业正在广泛使用的同类机器人。”富士康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机器人,去为1毫米甚至更小的螺母拧入螺丝。当然,一台智能手机的生产远比一个电动剃须刀要复杂得多。
机器人行吗?
如果工厂真能全部自动化,苹果为什么不自己开办无人工厂?还要一直委托富士康代工?
在总统奥巴马的要求下,库克去年决定把一部分的笔记本生产线迁回加州Fremont。这意味着再高科技的工厂,也需要人,这也能解决社会就业。但是把生产搬回美国有个大问题。“奥巴马逼乔布斯在去年、前年问我,说你把这个iPhone、iPad搬回来(美国)。我说可以啊。搬回来,加钱事小,你一台多个10美元,还是能赚回来。但问题是你没有供应链啊。”
许多代工企业,都是从终端的整体组装开始,逐步往上游的零部件扩张,富士康却是从零组件往下游整合。富士康终形成了一套零部件模块化快速出货模式(Component Module Move,简称CMM)。垂直整合下的CMM模式,富士康可以为客户提供一次性整体制造的便利。富士康的业务范围,也从零组件逐步延伸到机械模块、电子模块、系统组装和测试。
客户可采购某一零部件或模块,也可以要求富士康进行成品组装。同时,醉心于基础零件的生产,也让富士康积累了一大批技术产权,鸿海集团名下的获准专利数目也已经过64300项。这算是富士康无心插柳得来的财富。
苹果再建一个新工厂,远远不能实现这样完整的制造供应链。不是用机器人就可以解决所有生产线工作,也不是一个高科技的全自动工厂就能够完全解决生产问题。供应链与社会化分工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与工业机器人进化相伴随的,是制造业的分布式自组织生产与大规模单间生产趋势的融合。
按照《经济学人》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制造业,生产流程未来将会完全实现自动化、透明化。然后所有信息会与物体相连,所有机器都进入到一个统一的智能化网络中,它们可以自动调试生产流程、节奏,以具收益的方式制造产品。
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的提升,争议也相伴而来。今年2月,伦敦实施“自动售票计划”,不久伦敦地铁员工举行罢工,抗议这一计划,因为该计划将导致960名地铁工人失业。类似的一幕其实早已在200多年前上演。1811年的一天,英国一些失业纺织工人捣毁了被他们视为罪魁祸首的纺织机。
时代不同,理由却惊人地相似:“机器人”大规模来袭,我们的饭碗可能会被一抢而空!
于今看来,这种担忧或许在科学上并不经得起推敲。“不可否认,有些先进技术在短期内可能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但纵观历史,机器永远无法完全取代人的地位,包括企业生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贠指出。
在他看来,工业机器人改变的不是就业市场规模而是就业市场结构。因为,大批机器人上岗在砸掉部分“饭碗”的同时,也催生很多新的人力需求岗位,如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操控和维修等。
“很多危险、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可以交由机器人去做,但机器人不能真正地作决策。那些需要依靠大量经验的传统工艺行业、与人打交道的社会关系行业等,将永远不会被机器人替代。”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邢登鹏说。
而研究也表明,机器人使用量的增加和就业率之间似乎没有太大关联。根据研究,2004年到2008年,德国的机器人总量增加了约2.3万台,同期的失业率从4%下降到1.8%;巴西的机器人总量增长约2000台,失业率从9%降至7%。
不仅如此,工业机器人的推广也不尽如人意。宋晓刚介绍,目前,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装配领域,主要从事焊接、喷涂、搬运等与人力劳工相同的工作,但其投资门槛依然偏高。“一些为大公司提供零配件的中小企业,不具备使用大量机器人的资金能力,它们更愿意雇佣人力从事生产。”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李丽林表示。
不过,仍然有一些岗位会被机器人取代。邢登鹏坦言,工业机器人今后将大批量涌入工厂,那些传统的制造行业,如汽车加工、电子装配等与生产线、流水线挂钩的,简单的、重复的操作,更容易在新一轮“机器换人”大潮中被淘汰出局。
“但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反而有利于一线生产工人提升工作档次,告别枯燥、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劳动,长远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上述专家们一致表示。
专家们认为,未来加强人机协作是应对“结构性”失业的好方法。“取长补短,才是机器存在的理由;互助共赢,才能克服对机器的恐惧;人机协作,才是人机关系的主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宗光称。
机器人在中国
法国历史学家雷蒙·阿隆在叙述当今机器人时代时说:“这些人工智能的建构,把之前存储在人脑中的智能嵌入机器中,这在人类史上是重要的时刻。”
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跨入这个时刻。2014年新估算出的“万亿市场”是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的概数,可以参照的硬指标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过日本,成为全球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到2020年,这个体系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
中国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30来年的发展,已具备规模优势和技术基础,产业资本充足,涌现出了像通讯行业、物联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在前一段的能源型经济社会里,计算机、数控机床、微电子软件等领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起点低但增长很快的部门,而这些技术正是机器人技术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关键基础。
因此,中国现在进入机器人需求加速临界点的时间节点是很特殊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开始机器人研究的时代并不晚,但是步伐却落后了。工厂中国,现在正处于“三明治”时代。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使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从技术、贸易等多个方面压制中国制造业;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凭借劳动力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阵地。而工业机器人从诞生之始,就旨在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降低整体成本。在此背景下,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将引领经济转型继续升级。
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以中、欧、美、日、韩为主。日、美、德、韩、中五国存量占全球比例达71.24%,销量达69.92%。从机器人使用密度上看,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有很大差距。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高的国家,每1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47台;日本次之,339台;德国位居第三,251台;中国仅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
有意思的是,这个产业不为热钱所动,依然按照以往步调平稳增长。“机器人产业在中国不是投资拉动的,而是真正的需求。”安信证券跟踪机器人行业的分析师称。经历了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后,20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复苏,201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销量已经突破了16万台,2012年增速略有下降,2013年全球机器人销量为17.9万台,同比增长12%。根据IFR统计,2014年前4个月机器人的订单快速增长,预计今年销量增速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其中,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过2.7万台,较上年增长20%。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过9600台,相比2012年同比增长了3倍。机器人在国外用了几十年经历的高低起伏的产业化过程,在当今中国正在加速以特殊的方式推广。
从摩根士丹利的数据上看,中国机器人在应用市场仍属于发展初期,尤其严重依赖汽车行业。从2007到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有近一半贡献给了汽车行业。汽车行业占中国机器人需求的59%,电子行业占17%,在这一点上,中国似乎在德国和北美国家的情况。
机器人产业被类比为汽车行业这样综合性的带动整体国民经济的特殊行业,甚至是开拓了比苹果手机还要广阔的应用领域。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中国只是机器人购买和使用大国,大多数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都被机器人巨头公司占领着;也有专家认为,中国机器人在走“高铁”模式,以合作代替购买,先变成大规模的制造国。无论哪种观点,我国已经到达机器人需求加速的临界点,这个可以追赶发达国家的窗口,开放的时间是8年到10年。这是国内机器人业界大的共识。
“把制造业带回美国”的大标语树立在加州的公路牌上。一方面,机器人技术创新加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机器人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重获制造业优势的重要砝码。美国提出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谋求制造业回归。作为机器人强国,为应对制造业萎缩,日本提出通过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安倍政府今年6月汇总的经济增长战略中提出了“机器人带来产业革命”的指导方针,提出要将之作为农业、建筑等人手短缺行业的劳动力充分运用。2013年3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了《从互联网到机器人——美国机器人路线图(2013)》白皮书,其中有这样的叙述:“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国也将使用机器人技术,在这事情发生之前,我们才有机会将制造业带回美国。”
而真实的前提是: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
(资料来源:证券日报,商界评论,经济日报,三联生活周刊)
上一条:工业4.0:工业4.0已悄然来临 中国版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