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意味着未来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将向定制化、分散化、融合化转变,将使得互联网企业与工业企业的边界逐渐被打破,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产业融合化促进服务型经济。
现在,一方面,学习借鉴“工业4.0”有利于当前困境破题,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并为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变革中赢得先机;另一方面,“工业4.0”毕竟是为德国工业量身定制的。罗文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工业能否在借鉴“工业4.0”的基础上,挖掘出新优势,厘清自身短板,对中国工业能否实现顺利升级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大基础性竞争优势
自从“工业4.0”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这个新名词就成为国内政府、学界、业界以及媒体的“新宠”。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看来,这是因为“工业4.0”很对当前中国工业发展的“胃口”。
“工业4.0”意味着未来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将向定制化、分散化、融合化转变,将使得互联网企业与工业企业的边界逐渐被打破,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产业融合化促进服务型经济。
现在,一方面,学习借鉴“工业4.0”有利于当前困境破题,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并为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变革中赢得先机;另一方面,“工业4.0”毕竟是为德国工业量身定制的。罗文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工业能否在借鉴“工业4.0”的基础上,挖掘出新优势,厘清自身短板,对中国工业能否实现顺利升级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大基础性竞争优势
“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导致中国工业丢失成本优势”这一被普遍认可的论调,因“工业4.0”带来工业生产的智能化而变得有失偏颇。
其一,中人力资源优势。
未来工厂并不是‘无人工厂’,智能化生产使人担当更有挑战性的角色,如创新、规划、监督和协调机器的运作。知识型员工需求的大幅上升,将成为工业智能化的可持续性支撑,而中国显然是此类中人力资源的“富矿”。
据统计,到2012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分别居位和第二位,并且每年还有大约700万大学毕业生。日前,安永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中国一名工程师每年的综合成本(3万美元)仅为美国(30万美元)的十分之一。“中国正在丧失的仅仅是低层次人力资源成本优势,而中人力资源的数量和成本优势会持续释放。”相关专家表示。
其二,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
据近期美国《纽约时报》的调查结果,中国工业如今在竞争中的优势已更多地体现在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条。比如,中国是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小到螺丝钉等基础零件,大至通讯、航天、高铁,完整的产业链确保中国能够牢牢攫住自己在工业市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更令人啧啧称道的是,这个庞大完整的工业体系依托众多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而具备了高度灵活性。正如一名前苹果高管对《纽约时报》所言,“你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隔壁工厂就有。你需要100万个螺丝钉?隔街的工厂就有。你需要对螺丝钉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三小时就行了。”显然中国工业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在未来网络化工业时代大放异彩的协同灵活的特征,并为将来实现“工业4.0”做了铺垫。
其三,全球大的需求市场。
在罗文看来,中国在扮演拥有完整、灵活产业链的“工厂”同时,还是大的消费市场,“伴随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居民收入增加带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内需的扩大将进一步凸显大规模国家的市场优势,从而为工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市场支撑。”未来,这种双重角色将使国内市场与工业生产产生更为强劲的互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有助抵御经济波动的冲击。
其四,大规模生产的组织能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看来,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也是我国工业不可忽视的一个独特优势。目前,我国政府对工业升级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编制中的《中国制造强国2025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已经在谋划我国工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同时,地方政府也已陆续发力。比如,广东东莞市政府从今年起在“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推动以“机器换人”为主的工业升级。而浙江省经信委2013年就曾向媒体透露,浙江将实施机器换人工程,5年时间实现5000亿元机器人投资,推动工业生产向“智能”转变。
中国创新工业4.0
“德国‘工业4.0’战略与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有若干相通之处,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不谋而合。”罗文认为,正是因为近年来两化融合的推进,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产品供给行业发展迅速,为我国借鉴“工业4.0”实现工业生产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尤其是国务院于2013年8月1日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不断拓展和深化宽带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加快企业宽带联网和基于网络的流程再造与业务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专家认为,2016~2020年,宽带网络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后,其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效果也将显现。
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工业升级提供了动力保障。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已达到水平。研发经费到2012年过万亿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量比重过14%,稳居第3位。国际科学论文(SCI)数量居第2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第4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首位和第2位,占到全球总量的37.9%和22.3%。中国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2.7%提高到目前的8.8%,居第3位,逐步逼近日本的发展水平。
中国创新能力的进步不仅体现为这些令人欣喜的数字,更体现在创新储能释放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进步。其为直接的例证就是我国在诸如移动通信、发电设备、电子商务、机床制造、家用电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领域出现一批拥有巨大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甚至涌现出一批具有前沿眼光的新时代企业家。而在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等带有工业革命色彩的新兴产业领域,中国近年的进步也有目共睹。
正如权威专家所言,我国已经进入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到了由技术模仿、跟踪,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进而向产业发展制高点进军的阶段。创新能力的进步将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推动类似“工业4.0”的升级计划形成强大后盾。
此外,近年来我国公路、铁路、航空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我国电子商务的刺激作用,中国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已逐步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并已形成“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尤其是我国快递业务量截至今年9月已经连续44个月累计同比平均增幅过50%,而“快递下乡”工程将进一步完善快递网络。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4.0”背景下的网络化工业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突围软硬“短板”
“中国有简单的加工制造和先进的智能生产系统可以选择,同时存在初级制成品和前沿的高科技产品,拥有从低技能技术工人到博士后的大规模、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市场。”
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中国工业现状与德国有着明显不同。德国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且均衡。而中国地域辽阔,工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借鉴“工业4.0”的基础上,走分行业、分区域的渐进式的工业升级之路更符合中国国情。
尽管中国工业这些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左世全认为,“中国部分核心制造技术尚未有效掌握,部分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他举例说,俗称“芯片”的集成电路被称为国家的“工业粮食”,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国产芯片有所突破,但中国芯片进口率仍过90%,2013年高达2313亿美元的进口额远石油。
作为实现“工业4.0”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业机器人在中国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2013年已成为全球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国内在建机器人工厂过30家,但同样也存在着“技术基础薄弱、关键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
如果中国在这些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上无法取得突破,那么就无法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业升级,这不仅使我国工业升级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我国工业在智能化时代将扮演穿着智能化外衣的打工仔角色,致国家工业处于被动地位,承担着潜在的战略危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王忠宏认为,中国的工业升级之路不仅需要突破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短板,还面临如何有效保护这些突破成果的问题。如果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将使众多企业丧失创新动力,丢掉来之不易的创新积累,破坏国家创新氛围,从而阻碍我国工业升级的顺利完成,也就使得我国工业无法在工业新阶段形成强大竞争力。
权威专家认为,由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还没有形成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为此,中国已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好消息是,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到要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而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开始组织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培训。
上一条:机器人:机器人现野蛮生长 草台班子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