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造船、工程机械、机床、水泥装备制造等机械产业开始以一股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频频亮相舞台,中国船舶、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山推股份、振华港机、沈阳机床、中材国际等一大批上市公司以及大连机床集团等一批非上市公司开始成为国际市场强有力的参与者和竞争者,书写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发展历史。
从拼命进口,到大量出口;从全行业亏损,到盈利大户;从默默无名,到扬名,历经三十年拼博,我国的机械行业才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创业的那份艰辛。
体制之变:浴火重生
机械行业的振兴与崛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场变革。对此,当时的机械部副部长何光远记忆犹新。1984年8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作出决定,对机械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提出通过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实现政企分开,从根本上解决条块分割问题,打破地区、部门界限。1985年5月,机械部部属62个企业和省属332个企业中的大多数下放地方政府,并允许各部门、各种所有制成份进入产业,打破行业壁垒,实行开放式行业管理。
这是一场没有先例的改革。很多原来背靠中央政府的大企业一下子突然“断了奶源”,失去了靠山,无所适从、彷徨失措一时间成为这些企业共同的感受。同时,由于当时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极端初级阶段,很多配套的改革政策没有出台,全行业大面积亏损很快爆发。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整个九十年代。
何光远后来总结,“当初改革得太快了”,“政企分开和企业下放的方向是对的,但配套的改革措施并没有跟上,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也还是个模糊的概念,‘一刀切’就把所有企业下放,肯定不合适。”
但是,在国有机械企业普遍陷入困境的时候,另一批日后影响巨大的企业却悄然诞生并发展壮大。1989年6月,梁稳根、唐修国、毛中吾和袁金华四人创立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1991年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更名为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12年后,三一重工在A股上市,并迅速成长为我国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之一。
1992年,从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脱胎而来的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同期,诞生的公司还有沈阳北方重工集团以及稍后诞生的山河智能等公司。
与此同时,其他仍在国有经济体系内的机械企业也开始了艰难的蜕变。徐工集团、山推股份、厦工股份、昆明机床、安徽合力、大连机床等企业也逐渐由弱变强。
上一条:加强创新联盟建设是中国机床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