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可再生能源法以及相关配套法规的制定、颁布和实施,我国风电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8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为624.6万千瓦,全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215.3万千瓦,约占当年全国电力总装机7.9亿千瓦的1.5%,提前3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风电装机目标。
然而,种种迹象显示,已建成风电项目的运行效率普遍不高。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国风电发电量为128亿千瓦时。如果将2008年当年装机按投运2个月计算,全国已投运风电装机的利用小时数不到2000小时,远低于大多数风电场可研报告的数值。
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是我国大型风场开发商之一,2008年新增装机占到全国新增装机的22%,该公司总工程师杨校生在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风能展览会的主题研讨会上指出,近几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增长迅猛,发展速度大大出预期。然而,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已经影响到风场的正常运行,亟需得到解决。
国产风机可利用率亟待提高
早在2007年,一大批国内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快速投身风电设备领域。2008年,内资与合资企业生产的风机占新增市场份额的76%,累计市场份额为61.8%,这两项数据远远过外资企业的24.4%和38.2%。对此,杨校生认为,“我国风电机组的发展落后于风电开发速度,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引起机械制造业向风电设备产业倾斜,产能资源大量流入机组制造,造成了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局面。”
“2007—2008年的2年时间里,我们不只一次遭遇国内企业不按时交货、设备不配套、机组调试时间长、调试出来的机组通不过运行考核的困扰,导致项目不能按时投产。即使投入运行的国产机组也多次出现大的质量和技术故障,如轮毂主轴问题、轴承问题、齿轮箱故障、电机故障等。” 杨校生表示,“粗略估算,国产机组可利用率比国际先进品牌的机组低7%左右。如果遇到个别厂家机组运行不稳定、维护不及时,可利用率还要远远低于这个数值,用户为此要承受很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风电在我国大规模发展时间不长,当前机组运行时间还不到机械类设备质量故障的高发期,再过几年质量隐患可能会完全暴露,因此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迫在眉睫。
对此,杨校生建议风电设备制造厂商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增强研发能力,尽快掌握国外风机设计的核心技术;二是加强生产工艺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三是加强售后服务,积累制造经验,在国内产品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市场环境下,及时、完善售后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设备制造初期可能出现的不足,保障风电机组的有效运行;四是不断改进和完善新的技术要求,如目前招标要求的低电压穿越和无功可调可控技术。
电网滞后装机容量释放
除风电设备的质量隐患外,电网方面的诸多不配套也成为风电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发展瓶颈,受用电负荷以及电网容量的限制,我国出现了即使风电项目能够顺利上马却未必能够顺利上网的现象。
据了解,我国风能资源大部分分布在偏远地区和海上,离大城市密集区和负荷中心较远,如新疆、宁夏、内蒙、河北及东北等地电网的末梢,而我国几大电网公司的电网设计基本上是以火电输送为主,大多没有充分考虑风电上网的情况,用现有的电网接纳风电,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如风电的不稳定性,因此存在风电场发出电量难以及时上网的问题。
杨校生对此深有体会,“从前期风电场运行情况来看,电网公司还没有做好接纳、传送、分配新电源结构的准备,无论电网构架还是建设规划都无法适应目前快速、大规模开发风电的要求。”
对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认为,中国电网企业作为具有垄断性的国企,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目前由于风力发电的不稳定性,大量并网会增加电网的运行管理成本和故障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电网企业由被动转为主动,接受风电上网的状态,否则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风电上网的阻力会越来越大。
据悉,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顺利发展,我国目前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度,强制规定到2010年和2020年,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所拥有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权益装机容量应分别达到其权益装机总容量的3%和8%以上。
但是杨校生表示,目前政策在配套、细化落实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难以操作,“一方面配额制只规定了装机容量,而不是发电量。另一方面,规定没有把电网接入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配额和收购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配额配给电网企业。制度上看,接不接入、收购多少电量,电网方面没有明确的强制目标。这导致了电网企业的责任不清,使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收双方对接出现了矛盾,不利于风电的平稳发展。”因此,他建议国家应该明确电网公司接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配额,同时明确电网公司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配额。
上一条:传统行业驶入应急产业“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