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菱控|欧姆龙(OMR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透视 >> 正文
新闻搜索
新新闻
本月热门TOP10
装备制造:三十而立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亟须从长计议
http://www.bulude.com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3-7-17
分享到:
装备制造:三十而立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亟须从长计议

导读:

  抚今追昔,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宝贵。中机联会长王瑞祥在主持会议时强调,由于技术难度大、关联面广、

  30年,弹指一挥间。

  30年前,1983年7月12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发【1983】110号文——《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成立了由李鹏担任顾问、吕东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林宗棠为办公室主任。自此,我国重大装备上升为国家战略,国产化征程起步。2006年2月,国发【2006】8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发布,进一步明确了重点突破的16个重大装备领域,国产化工作得以延续。

  30年后,2013年7月12日,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三楼会议室里,诸多致力并投身于重大装备国产化发展的老领导济济一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张国宝,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孙昌基,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李冶,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能源局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国务院三峡办副司长李秦,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董必钦,原机械部重大办主任周鹤良,以及中机联相关领导悉数到会。中机联执行副会长蔡惟慈作了“关于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的回顾与思考”的专题报告,与大家共同回顾了30年的峥嵘岁月。

  抚今追昔,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宝贵。中机联会长王瑞祥在主持会议时强调,由于技术难度大、关联面广、成套性强,具有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特点,重大装备发展仅凭企业自身和市场机制实现自主化较为困难,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苏波表示,下一步还将重点发展一批“大、新、高”的重大技术装备。会上,张国宝提出的“可选取当前急需攻克的10项或者8项重大技术装备优先发展”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会议认为,重大技术装备是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必须从战略高度,以国家意志来推进。要加快转型升级,需要政策延续,需要顶层设计,更要从长计议。

  成绩举世瞩目 装备大国给力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张国宝开宗明义地说,“如果没有当时抓这批重大装备,中国的综合国力到不了今天、整个工业的技术水平也到不了今天。”

  他回忆说,当时自己还在计委的机电司。“国务院成立领导小组后,发改委派了联络员,就是我。”初期定下了重点发展12大领域,后来才逐渐增多。他说,“当时都是结合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定的。例如,宝钢一期、二期,秦山30万千瓦的核电站等。”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机械部还曾为年产500万千瓦发电设备而动员全行业共同奋斗,而本世纪从2006年至今,我国已连续7年年产量过1亿千瓦。其中,2001年仅出口量就达到3000万千瓦。这种巨大变化不仅令国人自豪,也让赞叹。

  苏波表示,30年来,重大装备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今天有很多重要的领域不仅在“量”上有重要突破,在水平上也有重大优势,是制造业发展的典范。

  在重大装备领域,目前,发电设备是与国际水平差距小的,也是率先取得突破的领域。我国已经成功批量生产60万、100万千瓦临界乃至临界火电机组。通过三峡机组的合作制造,实现了由30万千瓦机组到70万千瓦机组的跨越,在三峡地下电站、向家坝、溪洛渡等后续工程建设中,国产水电机组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中标份额,一直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二代改进型核电装备国产化能力已近90%,三代核电也已形成完整的设备制造体系。

  输变电设备是突出的亮点。近10余年来,以我为主、对外合作生产了条百万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线路(晋东南—南阳—荆门)所需的成套设备,该线路至今已投入运行4年;今年第二条国产化的特高压交流百万伏输电线路——

  皖电东送工程即将投运;第三条国产化线路———浙福线也将启动建设。高电压等级的百万伏交流输变电设备国产化能力已达到90%以上。

  直流输电设备进展也很快。云广线±80万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3年多来的业绩表明,我国在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的技术水平也已经进入行列。目前,我国已成为上直流输电电压高、线路多、单条线路输电量和直流输电总容量大的国家。

  大型石油、天然气和石化装备是近10余年国产化工作的又一亮点。天然气长输管线加压站设备已完全具备国产化能力。百万吨乙烯装置中技术难度高的“乙烯三机”已实现国产化,120万~140万吨/年PTA装置关键设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大型铸锻件已迈入供应商行列。大型水电锻件已形成正常批量供应能力,大型火电铸锻件长期以来依靠进口的局面有所改观,二代改进型核电装备所需铸锻件已具备完整的国产化能力,三代核电铸锻件具备了供货能力。此外,我国在大型冶金及矿山装备、大型施工机械、大型自控系统等领域的国产化工作也有长足进步。

  在04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等支持下,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国产化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例如,成功研制了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实现了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的国产化。成功研制大型开合式热处理炉以及一大批大型精密数控加工机床,为发电设备、航空航天、汽车和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加工制造的利器。

  张国宝强调,“对这些成绩,如何评价都不过分。如果没有这些重大装备和项目,我国综合国力对不是今天这样的水平。”

  落实依托工程 用户至关重要

  回顾装备工业30年历程,用“砥砺前行”来形容并不为过。

  孙昌基在回忆中多次强调“用户是至关重要的”。在讨论中,大家提及多的同样是:落实国产化依托工程是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前提。如果没有依托工程,国产化就是一句空话。

  张国宝强调,“要依托重大工程来研制重大装备,实现国产化。”他说,以项目审批来争取国产设备的应用是他惯用的“手段”。“这样的手段我使用过多次。”例如,常熟管道、红沿河项目等。

  蔡惟慈在总结经验时介绍,近十年来电力装备及石化装备之所以国产化进展明显加快,就是得益于相关部门持续不断地落实一系列依托工程,并在依托工程项目的审批文件中对设备国产化提出明确要求,明确要求中机联参加设备国产化方案的制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设备国产化的会商研讨、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在工程终验收时由中机联负责组织设备国产化的专项验收并对主管部门提出正式验收报告。工信部在推进高档数控机床自主化时也非常重视对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安排。这些做法都从源头上将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是推进国产化工作极为宝贵的经验。

  蔡惟慈说,“主抓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部门不但要熟悉装备制造业,而且要在确定依托工程时具有较强的话语权。”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推进国产化的有效工作机制。让用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是国产化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

  例如,以特高压变压器的出线装置为例,进口一相出线装置需300万元,而国产化产品才25万元,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就可以为用户节约投资近亿元。同时,大幅度提升软硬件水平,确保国产化的质量是制造企业取得突破的基础保障。

  实施开发式创新是提高起点、加速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的捷径。例如,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的自主创新就是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成功典范。再如,我国水电设备的迅速腾飞也是依靠三峡工程设备采购的市场优势,引进消化了国外先进技术的结果。

  注意分散风险是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应有的科学态度。例如,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研制中,实行了先突破主机、再逐渐向关键零部件和特种材料推进的方针。而发挥竞争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是值得提倡的做法。例如,关键设备的研制要尽量避免只安排一家企业承担,等等。

  陆燕荪强调,“梅山钢厂的冷轧用得好。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重大装备国产化需要有人组织实施。”他还说,宁东神华煤制油项目,如果政府不组织推广、用户不使用,将寸步难行。他的观点得到与会者共鸣,依托工程是关键,同样,加强顶层设计对于国产化至关重要。

  加强顶层设计 突破关键技术

  温故知新。如何在新时期、新阶段,高起点地谋划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与会者为关心的,也是会议的初衷。

  苏波强调,“重大装备30年的发展非常不容易。如果不是因为有一大批老领导不遗余力地、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不会有现在的局面。”

  苏波认为,在重大装备领域中,还有相当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还需要集全行业力量、各部门力量全力推动。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国家战略选择。未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希望相关单位共同努力,提出一个方向,设立一个目标,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

  周鹤良表示,“我在机械部干了8年重大装备,政府支持很重要。”他深刻感觉到,要有好的运行机制,就要由几个部门联合推进,更需要国务院领导“画圈”,要加强顶层设计。

  作为政府部门与企业的桥梁,中机联提出的多项建议都得到了与会者的共鸣。例如,将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作为工业转型升级工作中重要抓手,推进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升级。

  例如,在深化电力、石化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果的同时,加大对其他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的推进力度。

  再如,建议在机构改革中一定要赋予主抓装备国产化的机构在相关重点建设工程审批过程中必要的话语权。以便在审批时明确提出装备国产化的要求,将设备国产化要求体现为国家意志。

  陈斌表示,“装备制造业不升级,无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核心。”他建议,应该在转型升级中把装备制造业突出出来。

  30年前的会议开启了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征程。30年后的会议,能否为新时期重大装备的转型升级提出一个新思路,这是本次会议的首要议题。

  张国宝提议,应该针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新时期的10大或者8大设备,将其作为目标明确下来,攻克技术难题。比如,百万吨以上的煤制油装备、核电装备、燃气轮机等。可以通过媒体公布,形成社会共识。他建议成立一个机构,实现官民结合,例如,可以由工信部、发改委、中机联等多方联合推进。

  从发展趋势看,中机联方面提出,今后特别需要加大燃气轮机、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核电、煤化工、天然气液化装置等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力度。

  “如果技术不突破肯定不行。”李冶同样表示,要把国产化扎扎实实推进。而国产化的关键是抓技术,掌握关键技术是核心。

  李冶表示,制造企业要掌握技术,用户要掌握工艺技术,甚至政府部门也要懂技术。目前来看,下一步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例如,要实现三代核电的国产化。目前其核心的东西还没有完全掌握,没有质量、性能的突破。例如,大型铸锻件、核主泵等,很多产品的国产化率提高了,但关键阀门试验,我们自己还不能做。再如,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以及以页岩气、煤层气及以深水油气资源开发为代表的一批难开采的、非常规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的技术和装备等,都有待突破。

  李冶认为,在能源领域中,下一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但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难。下一步国产化机遇很大,挑战并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30年前,重大装备开启了装备中国的征程;30年间,“中国制造”遍布各地;30年后,“中国智造”的大国梦刚刚起步。承载着几代人希冀与梦想,装备强国的宏伟蓝图依然任重道远。

上一条 上一条:欧姆龙CJ1W-NC433,欧姆龙CPU C2MIH-CPU51
下一条 下一条:欧姆龙CV2000-CPU01-EV1,欧姆龙AD模块
相关新闻  装备制造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