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机械工业呈现缓慢回升、温和增长和平稳发展态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将行业运行特征概括为四个字:稳、调、升、降。具体来看,产业结构继续向
机械制造行业
“稳”字当头 装备自主化向纵深推进
2013年,机械行业总体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与消费、信息化等关系密切的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工程机械、机床、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等典型的投资类产品行业。图为国际工程机械展场景。
2013年机械工业呈现缓慢回升、温和增长和平稳发展态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将行业运行特征概括为四个字:稳、调、升、降。具体来看,产业结构继续向预期方向调整;行业在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需求趋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行压力下利润率下降,需要行业关注并重视。
2013年,机械工业总体运行平稳,产销呈缓慢回升态势。1~11月,机械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逐月小幅提高趋势,前11个月同比增长10.7%,比2012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出货值累计增速持续小幅回升,前11个月,全行业完成出货值16201.95亿元,同比增长1.95%。在月报统计的64种产品中,有40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占全部上报产品品种62.5%。
从经营效益看,前三季度主营收入增幅为12.60%,比上年9.8%的增幅回升2.8个百分点,利润增幅13.39%,比上年5.18%的增幅回升8.21个百分点。可见行业景气在缓慢回升。但与“十五”、“十一五”25%以上的年均增速相比,2013年12%左右的增速仍比较低。其中,5月份以后增速在12%上下波动的幅度不到1个百分点,可谓相当平稳。
在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继续向预期方向调整。行业总体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其中,与消费、信息化等关系密切的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典型的投资类产品行业。总量比重大的汽车行业2013年以来增速较快,是助推机械工业增速回升的主要行业。农机、仪表、基础件等子行业增速也都高于机械工业平均增速。
与之相对应的是,典型的投资类产品行业(工程机械、机床、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等)形势则普遍较差。其中,有些行业产量未必下降,但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利润下降更为明显,出现了“活没少干,效益大幅下滑”的现象。这些行业产能扩张严重过度,一旦市场趋冷,竞争愈加激烈,产品价格剧降,导致效益大幅下滑。重机行业尤其困难,其中尤以一重、二重等行业排头兵企业为。
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初显成效,装备自主化开始向纵深领域推进。其中,以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为例,出线装置、高压缘套管等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正在逐渐取得自主化突破,主机企业开始摆脱被外商索以常高价的被动局面。国产数控机床在航空和汽车领域的应用也开始有突破。
在快速提高的人工成本压力下,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快速升温。“机器换人”、自动线换人、信息化增效,在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正快速升温,带来的不仅是人工成本的过快上升,而且促进了生产效率、加工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尽管如此,中机联方面认为,全行业要真正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尚需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
在需求趋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行压力下,机械工业利润率近几年来持续下降。主营收入利润率已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8.38%的历史高点,下降至2013年1~9月的6.37%。
对于行业长远发展而言,利润率的下降趋势比利润增幅下行的影响更为深远。蔡惟慈表示,虽然2013年机械工业的利润总额增长了12%以上,但利润率仍在继续下行,这说明机械工业仍未真正摆脱困境,仍未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而且,“需求趋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价格下滑”的困难状况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行业转型升级步伐还须加快,还须更努力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电子信息行业
信息消费成亮点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信息消费为产业增长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新立足点。图为通信电子信息展上的中国移动展台。
2013年以来,总体而言,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产品进出口额有较大幅度提升,各主要行业发展增速不一,产业投资仍处于低速增长。此外,国际市场仍旧难为产业增长提供足够动力、基础领域技术创新与设备制造有待突破、经济发展新特点倒逼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等问题依然制约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在宏观经济弱势复苏背景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全年以来稳中有落态势,行业利润持续回升,软件出口低迷局面出现转变。四季度在重点领域信息化投资加速带动、新兴领域快速发展等推动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景气度有所提升,赢利能力也将继续改善。
总体而言,电子信息产业要好于工业平均水平。从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来看,2013年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始终保持着小幅波动式增长,增幅基本维持在11%左右,高出整个工业约1.5个百分点。
从各行业发展情况来看,通信设备行业规模高速增长,约高出整个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通信设备行业投资增势强劲,位居电子信息行业之首。
从内外需两个市场来看,内需市场依然是拉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外需市场总体来讲仍没有摆脱低迷态势,预计在5%的范围内。相反,内需市场依然是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对行业的拉动作用达到了70%以上,比2012年年底提高了20个百分点。
从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来看,2013年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和税金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特别是利润的增幅,2013年以来始终名列工业各个行业之首,而且增幅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占2013年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10%以上。
8月中旬,《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出台,为产业增长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将有望成为产业增长的新立足点。9月中旬,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商贸领域的扩大开放。其中,电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以及游戏机的销售和服务等领域都将直接受益。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颁发“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td-lte)”经营许可。这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标志着一个新的产业变局与信息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
电力行业
供需保持平衡 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2013年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消费结构继续趋于优化,装机不断增多,供应能力较为充足。图为我国1000千伏特高压建设现场。
当前,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预计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有所回落,同比增长6.5%~7.5%,全年增长7.0%。尽管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同比降低0.55个百分点,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33个百分点,但综合分析工业及制造业用电情况,仍能看出经济已有触底回升态势。
2013年前11个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83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分产业看,产业用电量9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用电量35391亿千瓦时,增长6.9%;第三产业用电量5731亿千瓦时,增长10.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254亿千瓦时,增长9.4%。
1~11月,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4132小时,同比减少46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095小时,减少258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540小时,增加28小时。1~11月,全国电源新增生产能力(正式投产)6931万千瓦,其中,水电2471万千瓦,火电2956万千瓦。
根据中电联统计分析,2013年以来我国电力消费结构继续趋于优化。前三季度,我国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四大重点用电行业合计用电增长5.1%,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5.3%、3.3%和6.9%,分别比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1.0、低2.7和低4.0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同比降低0.60个百分点,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25个百分点。
受宏观经济影响以及随着电力装机不断增多,现阶段全国电力供应能力较为充足。2013年第四季度,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增速可能略低于三季度。考虑到上年四季度用电基数较高,国家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五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以及气温影响等因素,预计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比三季度回落,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5%~7.5%,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左右。
在电力供应能力方面,预计全年新增发电装机9100万千瓦左右。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4900万千瓦左右,火电新增4000万千瓦左右,核电新增221万千瓦。预计2013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将达到12.3亿千瓦左右,我国将成为上发电装机规模大的国家,其中火电8.6亿千瓦、核电1461万千瓦、可再生能源3.6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占全国装机比重在30%左右。
综合考虑部分区域可能出现的极端低温天气、重点流域汛期来水偏枯导致电站蓄水减少、火电机组集中脱硝达标改造、天然气供应紧张及价格上调、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发展等因素对电力供需可能产生的影响,预计四季度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华东和南方区域部分省份在迎峰度冬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和华中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东北和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较多。预计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4530小时左右,其中火电设备利用小时5000小时左右。
煤炭行业
运行压力犹存 行业面临重大调整
目前煤炭下游需求行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行业普遍回升态势尚未形成,并且波动性较大,环境、资源等发展深层次的问题凸显。图为江苏连云港煤炭码头一角。
2013年,全球政治局势不稳定,导致经济走势更趋复杂化。其中,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经济已由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而我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双重调整的压力,煤炭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行业普遍回升态势尚未形成,并且波动性较大,凸显出资源发展深层次问题。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四季度开始煤炭市场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2013年,我国煤炭市场弱势运行,总体呈现总量基本平衡、略显宽松的态势。其中,受市场供过于求、煤炭产区“限产保价”及安监力度加大的影响,煤炭产量增速减缓。但由于产能快速扩张,全社会煤炭库存持续高位,煤炭总量过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013年,我国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并加强节能减排,进一步减少煤炭消耗,制约了煤炭需求的增长。
受市场需求下降、产能建设前、进口煤大量增长和行业转型升级滞后,以及税费负担较重等因素叠加影响,自2012年5月份开始,煤炭行业出现了价格下跌、企业亏损面扩大等问题。同时,由于价格低廉的进口煤炭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推动了国内市场煤炭交易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在一定程度上了我国煤炭价格的反弹回升。2013年6月份,环渤海动力煤实际成交价已跌破每吨600元大关。
不过,从10月份开始,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连续8周上涨,累计上涨64元/吨。煤炭工业协会方面有关负责人表示,导致我国煤炭市场回暖主要原因:一是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导致煤炭需求回升。二是冬季取暖用煤需求增加。三是火力发电耗媒增加。四是国际动力煤市场出现了企稳回升迹象。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煤炭市场还将继续呈现供需总量宽松的态势,煤炭行业发展面临重大调整,强自律、控总量、调结构、促转型仍是当前煤炭工业也是煤炭企业的主要任务。不过,受气候变化和运输因素的影响,仍不能排除阶段性、区域性的煤炭资源过剩状况的发生。
预计2014年上半年,全国煤炭市场供需总体宽松,结构性过剩态势仍难以改变,全社会库存维持高位,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风险。下半年,全国煤炭供给或将趋于总体平衡,行业经济运行或将小幅回升,但仍面临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经济运行的压力仍然存在。
纺织行业
增速回落 行业步入关键调整期
我国纺织行业2013年总体呈现低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关键调整期,各项主要指标数据下降,部分指标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图为一纺织厂的纺织车间。
增速放缓,棉花瓶颈,网购升温……2013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总体呈现低速增长的态势,但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纺织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化纤、纱、布、服装产量分别达到3046万吨、2576万吨、494亿米和194亿件,同比分别增长7.5%、7.5%、7.1%和0.7%,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5、5.5、3.3和5.8个百分点。
从进出口来看,国家海关总署的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580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其中纺织品出口972.1亿美元,增长11.5%,服装出口1607.9亿美元,增长12%。11月纺织品服装出口再现较快增长,当月出口值达到244.6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其中纺织品出口94.6亿美元,增长16.7%;服装出口150亿美元,增长16.6%。
进口方面,1~11月,我国累计进口纺织用合成纤维35万吨,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16.9%,进口值同比增长15.2%;同期进口合成纤维纱线35.6万吨,同比下降4.6%,进口值同比增长0.8%。11月当月,我国纺织用合成纤维和合成纤维纱线进口量为3万吨和2.9万吨,进口金额分别为9470万美元和1.5亿美元。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表示,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关键调整期,各项主要指标数据下降,部分指标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行业运行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规模增速放缓,行业发展主要依靠更新改造;二是棉花、PX等原料问题将越来越制约行业发展;三是产能、产量、订单甚至利润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四是网上销售所占比重大幅提升,纺织服装网络销售规模可能从2012年的300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000亿元以上;五是我国纺织产业向东南亚转移预期增长,而东部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速度下降。
众所周知,我国是大棉花消费国,2012年消费棉花784万吨。但由于国内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国内棉花价格远远高于国际,使得棉纺企业陷入窘境。
目前,国内棉花收储价格为2.04万元/吨,抛储价格为1.9万元/吨。但与此同时,国际棉价却大幅下跌,美国棉花指数在2011年创下历史新高之后一路下行,12月12日的美棉指数仅收于82.61,价格暴跌近56%。目前国内外棉花无税价差高达4500元/吨。
高达4500元的棉价“剪刀差”,使得已不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棉纺企业雪上加霜。据了解,目前棉纺行业几乎全行业亏损,除了一些大企业仍能获得订单之外,中小棉纺厂纷纷关门。另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亏损企业数量为2805家,远远高于去年全年1741家的水平。
此外,电子商务对传统纺织行业的冲击令人惊讶不已。在刚刚过去的“双11”购物节里,网上商城淘宝网一天的销售额就突破350亿元,相当于全球大零售商沃尔玛在华大半年的销售额。
一位国内高科技纺织企业的高层这样表示,互联网出现之后,传统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时代,终决定你能否胜出的关键因素就是用户体验,基于此,纺织服装行业的经营模式从目前的B2C向C2B转变将是大势所趋。
钢铁行业
增速放缓 量减利微负重前行
除6月份亏损之外,重点钢铁企业今年其他月份均实现了盈利,而且下半年以来的盈利情况明显好于上半年。右图为线材生产线。
5年削减8000万吨钢铁产量,全国治霾行动陆续展开……在去产能与环保之风劲刮的背景下,我国粗钢产量开始下降,但国内钢铁企业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
中钢协新统计数据显示,11月下旬国内重点钢铁企业粗钢日产量达到170.9万吨,旬环比减少2.37%;全国预估粗钢日产量209.1万吨,旬环比减少1.94%。粗钢产量虽有所下降,但仍处高位。据预测,今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7.8亿吨,同比增长6.7%。
反观钢材需求,由于机械、家电、集装箱等钢铁下游行业发展增速放缓,造船行业出现负增长,我国钢材消费量虽有所增加,但增幅明显下降,预计全年钢材实际消费量为6.93亿吨。
供给和需求增速双双放缓,但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未能缓解,钢企苦不堪言。中钢协新统计数据显示,10月当月列入统计的86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16亿元,环比9月份的32.66亿元,利润降幅过47%。7月份以来,国内重点钢铁企业月度利润三连升的势头宣告结束。
实际上,除6月份亏损之外,今年以来重点钢铁企业其他月份均实现了盈利,而且下半年以来的盈利情况明显好于上半年,其中9月当月实现利润32.66亿元。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国内钢铁企业的盈利情况在10月份出现了拐点。
数据显示,10月当月钢铁行业亏损面过20%,比9月份高出4.3个百分点;当月亏损企业亏损额也比9月份增加1.8亿元。
与往年一样,铁矿石依然是悬在钢铁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今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6.6亿吨,同比增长10%,累计进口金额达到863亿美元,同比增长7.4%;同期,我国进口铁矿石均价高达129美元/吨。据预测,今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金额将达1000亿美元,均价仍处在130美元/吨的高位。预计,今年我国铁矿石需求量约为11.38亿吨,进口铁矿石约8亿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依然在7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需求”增速放缓,近期全球三大矿山接连宣布缩减开支。其中,巴西淡水河谷明年的资本开支预算将从今年的163亿美元降为148亿美元;而必和必拓和力拓也计划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等方式削减支出。必和必拓称,新一财年的支出水平将从原来的217亿美元降至150亿美元以内。
临近年末,国内钢材市场的一波涨势引人关注。在截至12月13日的一周时间内,国内钢材价格指数周涨幅达到0.12%左右,钢坯等原材料价格也稳中有涨。业界普遍认为,年末国内钢材市场正值淡季,在钢产量小幅下探,而“冬储”尚未启动的背景下,短期内钢材价格仍将以震荡调整为主。
石化行业
稳中提质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2013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图为上海石化碳五基地。
2013年,石油和化学工业全行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取得了积极进展,行业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内在发展动力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今年四季度,行业运行延续了稳中向好态势,预计全年主营收入将达到13.4万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约10%;2014年行业经济运行将保持稳中有进,调结构、转方式有望取得更大进展。
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主营收入增长9.0%,利润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9.5%,出口总额增长3.8%,主要化工产品表观消费总量增长约4.3%。石化行业效益总体继续保持向好局面。行业利润增速有所减缓,亏损企业亏损额继续下降。
2013年,石化行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截至10月末,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8298家,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9.4%,与1~9月持平。其中,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12.2%;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7%;炼油业增长6.0%。1~10月,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0.77万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与1~9月持平,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的13.0%。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857.2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1~9月回落2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14.8%。分行业看,1~10月,油气开采业利润总额3289.1亿元,同比下降5.4%;炼油业利润总额296.7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95.7亿元;化工行业利润总额3076.6亿元,增长10.9%;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194.8亿元,增幅25.2%。
当前,在经济艰难复苏的背景下,石化产业结构正面临新一轮深度调整。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经济大幅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进一步抬头,抬高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的出口成本;同时,全球石化产业加速调整,发达经济体包括中东等传统油气资源出口国均向高附加值、精细下游产品延伸,我国石化企业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国内石化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加剧。
总体来看,虽然当前石化产业发展面临外需增长乏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但在宏观调控更趋稳健成熟、国内需求继续稳定增长、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预计明年石化产业将在平稳运行基础上,呈更加明显的复苏态势。
建材行业
止跌企稳 化解产能效果初显
在宏观政策、遏制产能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共同作用下,2013年我国建材工业结束了去年下跌的惨淡局面,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右图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在宏观政策、遏制产能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共同作用下,2013年我国建材工业结束了去年下跌的惨淡局面,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行业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依然较多。
从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统计数据来看,今年3月以后,平板玻璃扭亏为盈;5月后,水泥也结束了利润持续下跌的局面,多数行业实现利润的增长。截至9月底,我国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同比加快4.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900亿元,同比增长21.9%,呈现恢复性增长,实现销售利润率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四季度,在需求持续增长和节能减排使供给受限的情况下,水泥、平板玻璃价格均有所回升。10月份,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平均出厂价为348.1元/吨,比9月上涨1.2元/吨;平板玻璃出厂价66.9元/重量箱,比9月上涨0.9元/重量箱。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有关专家表示,水泥和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业产能得到初步遏制,为市场消化供需矛盾提供了缓冲,缓解了价格下滑的惯性,奠定了全行业企稳回升的基础。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累计新增水泥熟料生产线32条,新增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053万吨,为去年全年新增产能的43%;新增浮法玻璃生产线17条,累计新增产能6184万重量箱,为去年全年新增产能的45%。
同时,制品业及深加工产业对建材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建筑用石开采与加工业和轻质建材等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在20%以上。
虽然去年全年持续下降的局面得到扭转,但目前建材行业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依然较大。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应收账款大幅增加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月末,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应收账款净额达4000多亿元,比今年年初增加了70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应收账款净额820亿元,相当于2.6亿吨的水泥货款没有收回;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问题更加严重,高达1750亿元,相当于33%的货款没有收回。
随着明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业内人士表示,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大大激发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包括对住房及城市配套设施等的需求将会明显放量,进而拉动建材市场。预计2014年建材行业需求将增长约6%,今年开始出现的行业供需好转将在明年持续,产能过剩幅度将进一步降低。
有色行业
稳中向好 行业运行“喜忧参半”
有色金属工业运行今年延续了生产、投资平稳增长,结构调整有所推进的态势。图为中铝洛铜铜板带生产现场。
2013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局面。“喜”的是,我国有色金属生产继续保持全球主导地位,产品结构、投资结构取得一定进展,部分产业发展迅速。“忧”的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有色金属价格仍处低位,行业效益下降,市场秩序仍有待规范,领域创新与产业化能力依然不足。
今年行业运行延续了生产、投资平稳增长,结构调整有所推进的态势。今年1~11月,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10种有色金属产量3691.1万吨,同比增长10.5%,其中精炼铜、原铝产量分别增长14.3%和9.6%。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冶炼投资热缓解。今年1~11月,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不包括独立黄金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11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9%,其中冶炼项目下降0.1%,矿山和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15.9%和42.6%。
有色金属价格总体呈持续震荡回落态势。今年1~11月国内市场,铜现货平均价53557元/吨,同比下降6.6%;铝现货平均价为14584元/吨,同比下降7.2%。
进出口总额持平。今年1~10月,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1290.7亿美元,同比增长0.1%。其中,进口额同比下降4.1%,出口额同比增长9.2%。
企业累计利润总额实现正增长,但企业经营困难的格局仍未发生明显变化,主营活动利润总额仍呈下降态势,亏损企业户数同比增加,环比减少。今年1~10月,8524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不包括独立黄金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764.5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主营活动利润127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3%。同时,10月末,在8524家企业中亏损企业为1726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7家,但比9月末减少68家,亏损面为20.2%,亏损额303.4亿元,同比增长0.1%。亏损企业户数增加的直接原因是成本刚性上升,有色金属价格低迷。根本原因则是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全球需求疲软。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运行继续呈稳中向好的态势,但稳中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预计全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幅在10%左右,有色金属工业完成投资增幅在20%左右;国内市场铜、铝、铅等主要有色金属价格跌幅为6%~8%;实现利润总额为正增长的难度依然很大,尤其是主营活动利润。
轻工行业
出口低迷 优化升级趋势显现
目前,轻工行业亏损面下降,行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增速较前期也有所下降,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有所提高。图为碳酸饮料生产线。
今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企稳回升,轻工业生产总体平稳,主要轻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10月份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出货值增幅虽有小幅回升,但轻工出口形势低迷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对行业发展仍有较大的制约作用。预计全年轻工行业将保持中等发展速度,对保障内需、吸收就业和稳定国际市场做出贡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10月,轻工行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0.22%。目前轻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仍高于全国工业,全年轻工行业生产有望在三季度企稳回升的基础之上保持震荡上行走势。
1~10月,国家统计局统计的92种轻工主要产品中,67种产品实现同比增长,占总数的72.8%。前10个月产量同比增长的产品比重都过了70%。在产量增长的轻工产品中,电池、家电、食品类产品增速较快。产量下降的轻工产品中,下降较多的是以纸、革为代表的原料类产品和被转型替代的产品。表明轻工行业加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趋势初步显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全国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货值2.04万亿元,同比增长5.17%。增幅虽然比上月小幅回升,但行业出口形势仍比较严峻。
新海关出口数据显示,1~10月,轻工产品出口总额4523.28亿美元,同比增长8.66%。出口情况虽有所改善,但下行走势未变。
1~10月,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28万亿元,同比增长13.54%。快速消费品和文化体育用品、原料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有减缓趋势,轻工装备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增长明显,较去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以食品、饮料、酒构成的快速消费品是轻工业的重要支撑,快速消费品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酿酒、植物油加工、方便食品制造等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的大幅下滑,轻工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快速增长主要源于轻工产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的扩大。
在各主要行业中,羽绒、陶瓷、工美、食品、五金、家电行业表现较好,增速过15%;乐器、日化、采盐、造纸酿酒等行业增速较低。
1~10月,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实现利润9421.8亿元,同比增长15.2%。轻工业利润的增长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目前,轻工行业亏损面下降,行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增速较前期也有所下降,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有所提高。(本版稿件由中国工业报记者 司建楠 杨明 宋斌斌 陈祎淼 高晨 曾强 刘英 任奕奕 孟凡君采写,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上一条:欧姆龙CJ1W-NC233,欧姆龙的可编程序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