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
在彼得·马什看来,工业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重大的变革,即蒸汽机时代、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正在
彼得·马什:人类社会正处于个性化量产阶段,当3D打印技术成为生产的日常部分,个性化时代就来了。
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依旧耐人寻味: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比欧洲先进,但工业革命却没有在中国率先发生?
英国传媒工作者彼得·马什在其著作《新工业革命》一书中,尝试用其十年岁月所搜集的工业革命史料从另一个角度解答这一难题。
在上海,这位有着瘦削脸庞的英国绅士与《陆家嘴》杂志记者面对面交流,感慨于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笔者描绘出一幅工业革命版图。
新工业革命
在彼得·马什看来,工业史上已经发生了四次重大的变革,即蒸汽机时代、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正在展开的新工业革命将是第五次,大约开始于2005年,并将持续至2040年,由此产生的影响将延续至21世纪末。
“过去,只有一部分技术发展促成了制造业的变化,包括蒸汽动力、金属加工、发电和化学。在21世纪,应用于制造业的技术数量大大增加,包括电气、网络、生物和激光技术等,以及这些主要领域的众多分支。”
通俗理解,彼得·马什将人类制造业分为五个阶段:阶段是少量定制,第二阶段是少量标准化生产,第三阶段是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第四阶段是大批量定制,第五阶段是个性化量产。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正处于个性化量产阶段,当3D打印技术成为生产的日常部分,大批量个性化时代就真正来临了。
他认为,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于发达经济体,而新工业革命的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产品的制造地将更加分散,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其制造业链条混合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新时代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
在这个“工业民主化”的时代,制造业价值链的环节被逐步拆分给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定制化”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方式将更加复杂,流程将遍布全球的“价值链”体系,不管是高成本国家的企业,还是低成本国家的企业,都会获得机会。
彼得认为,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可以允许其制造业整体消失,将大部分的制造活动转移至其他国家,但是这将导致该国错过经济的传递效应。未来几十年,拥有强大的、资源丰富的制造业部门将成为21世纪强国的重要标志。
他还认为,新工业革命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定制化生产、绿色生产、本土化生产将成为趋势,这一趋势将以同质化方式在全球展开。在新工业革命时代,技术研发将发生重大变化,研发方式也将更加开放,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将进入技术研发国家的行列。
采访过程中,彼得·马什多次提及“微型跨国公司”的概念,在他看来,无论在高成本国家,还是在低成本国家,制造流程将逐渐呈现出混合制造的特点。因此,模仿大公司从全球角度运营工厂、技术伙伴关系和营销的小公司会越来越多。
他还表示,工业领域中涌现出的众多新兴产业都是能够满足人类“四大需求”(即舒适度、能源、安全和信息)的新产业,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出现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纤维和能源等众多新兴产业将为群求财富的人群创造提供广阔的平台。
中国制造业启示
在新工业革命阶段,中国能否持续保持现有的优势?彼得·马什所持的态度乐观谨慎。他认为,由于占全球经济很大比重,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仍将继续上升。同时,未来制造业将更加强调本土化,生产地即是消费地,不再需要长途运输。
鉴于此,尽管中国仍可能长时间位居制造大国之位,但是其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出口优势也将不再那么明显。已有迹象表明,在工资和能源成本高涨、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压力下,中国工业产量的增速将会减缓。
在他看来,此前中美贸易地位的逆转,其中的一大关键因素在于低成本的劳动要素。
“2009年,中国工厂雇用工人工作的平均成本不到1.3美元/小时,这个数字在挪威是53,美国和英国都过了30。”彼得·马什表示,“工资虽然不是产品总成本的决定因素,但可能占到总成本的25%~30%。”
此外,成就中国的另一大因素在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本土制造业的大力扶持,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国内就业情况。
对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也是支撑中国崛起的重要因素。彼得·马什认为,外资的参与既帮助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也令其自身获得了显著效益。例如,外资公司可以在中国本土生产多种类型的商品,也以工厂为基地,增加了在内地的销量,从而不断扩大中国经济的规模。
对于中国在新工业革命目前所处的状态,马什认为:“中国赢了制造,却失去了研发。”他表示,中国出口的许多商品是组装产品,它们的核心价值在国外。在某些情况下,组件的大价值部分不是来自于制造,而是来自于该组件的研发活动。在中国,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仅占产品总成加价很小的一部分。
全球范围看,众多国家的制造能力形成了一个较为公平的赛场,这为全球制造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公平的基础。老牌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的机会依旧很多。
波士顿咨询公司曾发布一份预测报告:随着过去十几年转移到中国工厂的“回流”,美国在2020年前将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彼得·马什同样认为,随着生产率持续均衡增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资标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制造业总就业人数比例将不再下滑。“我们可以期待,在21世纪末,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业比例将比21世纪初高出很多。”
上一条:机器人:节后招工难加速制造业“机器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