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需求拉动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双重动力”带动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预计未来五年内利润增长率仍可持续30%左右。日前,由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牵头编制的专项研究报告《国际装备制造业的新发展动态与趋势》近日出炉。
据了解,该研究报告对2000~2006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巴西、印度和中国九个国家的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加值等数据进行了统计,以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国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动态及趋势,以及国际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与组织结构调整演变。在国家发改委工业司日前召开的研究报告的专家评审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未来五年内全球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基础地位将不断增强。
作为该研究报告的主要起草者,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重大装备信息中心主任石勇接受中国工业报专访时指出,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受到重要原材料、能源价格高位运行和人力成本提升的不利影响,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及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的积极因素影响下,预计未来五年装备制造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国际重化工制造业转移将现高潮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稳步发展,以及国际分工合作日益增强、国际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快速推进,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战略地位基础化、产品高技术化、基础技术高度重视化、服务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深度化、制造全球化与装备制造绿色化。这一过程中,装备制造业加工组装环节正在向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研究报告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低几十倍,而以目前年均10%以内的相对要素价格增长率,拉平这一差距还需要20~30年时间,因此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仍然存在。当前,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结构中,消费类产业仅占其制造业总规模的25%~33.3%,制造业主体基本上仍未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近几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2007年产值已占总产值的16%,居第二位,但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值仍占70%。因此,发达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从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周期分析,2003年我国承接了较快的国际产业转移,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速度处于水平,但增加值率变化不大,进一步证明了发达国家只是将低附加值的制造组装环节向中国转移。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已成为装备制造业的组装和中低端加工基地。
2003~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30.72%,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30.32%;不含电子装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3.84%,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34.62%。
专家认为,在本轮国内GDP增长连续五年过或达到10%的经济扩张高潮中,我国装备制造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竞争力持续增强。由此预测,今后较长的时间内,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重化工制造业的高潮将会逐渐显现,我国将逐步成为向提供成套技术装备、汽车、飞机等重工产品的大国。
政策制订应借鉴工业发达国家
研究报告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总规模仍然较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基础部件的开发制造能力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的产品少,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而不强,综合竞争力有待加快提升。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内在质量、综合竞争力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自2003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连续5年以过20%的速度增长。其中,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3320亿美元,已过2005年德国的2967亿美元,但去除电子装备与交通运输设备,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1781亿美元,仍落后于2005年德国的水平。
第二,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仍亟待增强。
第三,经济效益低。2003年法国和日本的装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人均年创造产值均过30万美元,分别是中国的8.48倍和..94倍。美国、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的装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也远高出中国,达20万~27万美元,均为中国的5倍以上。
第四,保障能力不足,生产能力和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确定重点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中,有不少产品类别在国内还处于空白状态,部分产品虽然实现了国内生产制造,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方手中。
在工业设备中,技术经济性能比较先进的只占三分之一,近五分之一已经严重老化,期使用率高达40%。受技术装备水平的影响,许多企业只能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而且污染十分严重。
第五,技术结构不合理,基础技术、尖端技术和先进技术仍是薄弱环节。其中,基础技术、基础机械和基础元器件发展滞后;尖端技术、先进技术较少,中等技术、初级技术占大部分,特别是缺乏节能技术、非污染型技术、非能源密集型技术。
第六,成套服务能力不强,缺乏能提供系统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新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难以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制造企业、安装企业和用户的密切配合。
目前,我国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尚未形成,研究院所、设计机构、制造企业各自独立。有些成套设备制造体系已逐步被跨国公司打碎打断,而仅仅变为跨国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为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稳步发展,必须加快培育提供系统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新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报告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制订政策应借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虽然很少从整体上或专门提出扶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却在政策取向上着力支持制造业,把装备制造业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从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或技术战略、技术路线图的目标、内容、方向、措施和影响程度看,针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仍占相当大比重,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巩固和增强。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主要体现在:加强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提升基础技术,以高新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融合的新型技术体系占领制造高地;将极端制造列入重点支持的技术创新领域,大力支持能源技术(包括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将环保制造理念融入从产品设计直至产品回收再利用的各个环节,推进制造业服务产业化;将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行业发展将体现四方面特征
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率仍可持续30%左右,而行业发展也将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产业总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地位不断增强。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支柱性和战略性的产业,装备制造业目前已成为我国规模大的产业门类之一。据统计,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7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近32%,连续5年以过20%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国内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利润3886.66亿元,同比增长47.79%。
第二,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振兴装备制造业”更是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一系列重大项目将继续实施,对于引导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提升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由现在的1.4%左右增长到2%左右。
第三,创造的自主知识产权总量进一步增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发电设备、石化设备、冶金设备、机床、仪器仪表、煤炭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环保设备)的国内单位或个人,在华申请专利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数字显示,2000~2005年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的国内单位或个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实用新型专利总量的增长率,分别为29.97%、40.59%和9.19%。2007年,这三项总量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30.59%、34.34%和43.74%。
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的国内单位或个人在华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实用新型专利总量的增长率都将达到30%以上;我国装备制造业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仍会进一步增加,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0%以上。
第四,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实施,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实现自主化。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在能源、材料、机械制造等领域,加快研制开发大容量高水头水电机组、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关键设备、大型石油天然气长输管线成套装备、大型煤矿综合采掘及洗选成套装备、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宽带薄板及宽厚钢板生产关键装备、新型船舶和海洋石油工程设备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必将逐步实现自主化。
上一条:铁路投资2万亿 徐州工程机械有望获6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