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今年一季度,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新增订单同比减少、已签订单搁置、资金流动不畅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滞后效应正逐步释放。为积极有效应对危机,国务院2009年5月12日全文发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从《规划》内容可以看出,其大亮点是:在加快发展一批大型技术装备的同时,提出了主辅并重的发展理念。《规划》强调,要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办主任隋永滨解读认为:“这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主机与辅机同时发展的新阶段。”
业内人士认为,《规划》全文发布不仅有利于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及相关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内容还涉及电力、石化、轻纺、有色等多个行业振兴规划的落实,对相关行业发展都是极大利好。
保增长与提素质调结构并行
针对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一系列依然突出的问题。《规划》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
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规划》提出要同时发展一批专业化零部件企业,即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这也是《规划》的一大亮点。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如何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一直是业内热议的焦点。专家认为,一方面,国内企业应加快同行间的重组步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考虑上下游之间的产业整合;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应抓住金融危机的机遇试水海外并购,而这种尝试并不是盲目大规模地海外抄底,而是在做好充分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在已有战略规划指导下不断探索。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规划》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提素质、调结构的主要目标:一是产业实现平稳增长,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二是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三是重大装备研制取得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四是基础配套水平提高,特种原材料实现重点突破;五是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六是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力争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
依托重点项目推进自主化 围绕保增长、扩内需、提素质、调结构的主要目标,《规划》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即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这里提到的十大领域重点工程包括: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农业和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建设、科技重大专项等。
可以看出,相关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市场无疑会得到强力拉动。也有专家担忧,由于涉及到的项目比较多而散,会出现阳光普照而聚光效应不突出的问题,相关工程能否得到有效落实还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推动。
与其他产业相比,装备制造业的调整和振兴有其自身优势,即其他行业规划的落实可以带动装备的市场需求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一是依托钢铁产业,推进大型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化;二是依托汽车产业,实现发动机、变速器、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三是依托石化产业,推进石化装备自主化;四是依托船舶工业,实现船用柴油机、曲轴、推进器、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五是依托轻工业,推进轻工机械自主化;六是依托纺织工业,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七是依托有色金属产业,推进有色冶金设备自主化;八是依托电子信息产业,推进电子信息装备自主化;九是依托国防军工,推进国防军工装备自主化,发挥军工技术优势,促进军民结合。
此外,在提升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方面,《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和特种原材料。在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方面,《规划》提到: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加强企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