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越来越清楚人类科学所面临的四个大难题: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能的产生。
1956年,美国计算机专家约翰·麦卡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对人的思维信息过程进行模拟。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
“等着看吧,要不了几年,人工智能就有可能开花,征服我们的生活。可穿戴设备只是试水,开了一个小缝而已。”对于人工智能设备的未来,从事人工智能研究5年的北京某信息技术公司技术总监郑园表示乐观:“业内对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方向都已经很清楚了,让机器具备学习能力而不仅是记忆功能,能有效替代人类的部分思维与工作,只是大家走的具体路线不一样,目标不一样。但是可以肯定,人工智能将是以后的必然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越来越清楚人类科学所面临的四个大难题: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和智能的产生。
1956年,美国计算机专家约翰·麦卡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像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对人的思维信息过程进行模拟。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试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这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是非常令人惊叹的概念,目的就是要探索智能的产生,由机器来模拟人类。”对于人工智能,郑园先生多少还有些困惑,“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到底该如何来实现,是否真的会像科幻片里描述的那样,从类人思维到自主思维,甚至对人类思维形成挑战,目前还不得而知。”
从目前已经显露出来的研究方向来看,人工智能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国际上,对智能的研究主要是人工智能,研究焦点是逻辑符号推理系统。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构模拟,即发展人工神经网络,也就是模拟人类大脑结构,从而使机器获得人脑的功能;另一种是功能模拟,不管内部结构,只注重效果,从功能上模仿人脑。
2013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工业界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将物联网及服务引入制造业,利用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重新构筑制造业的竞争局面。这些技术不仅将让制造业更具创造力、更加本地化和个性化,还会降低成本,其基础是分布式、自组织式的生产流程与大规模单件生产趋势的日益融合,将信息与物体相连,所有机器都进入到一个统一的智能化网络中,它们可以自动调试生产流程、节奏,自动修复故障,以具收益的方式制造产品。
“这是典型的人工智能在工业应用方面的思维,非常有想象力,而且是可预期的。”对于“工业4.0”,经常参与德国技术项目引进的北京某汽车企业资深专家刘先生印象深刻:“200多年以前出现了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制造业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机械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机器人,工业4.0可以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标志就是智能化,不仅人与机器能进行直接交流,产品和机器也可以进行直接交流沟通,这是前所未有的。”
是潘多拉还是人类福音?
看过2009年美国科幻大片《豚鼠特工队》的人可能仍然印象深刻,邪恶的亿万富翁LeonardSaber应用物联技术,将遍布全球的家用电器组成邪恶机器人大军的恐怖场景。同年推出的科幻大片《阿凡达》,则展示了人类科技被歪曲利用的可怕后果。因此,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越来越“类人”,人们普遍开始心怀担忧:“科技产品到底是人类在玩科技,还是科技借助科学家在玩人类?”
“人工智能”概念自问世以来,正逐渐形成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两个流派。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人造机器模拟人类,而是人造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性。总体来讲,目前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大多可划分为四类,即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动”。在这里,“行动”被广义地理解为采取行动,或制定行动的决策,而不仅仅是肢体动作。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还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产品应用可以有两类: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非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产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
“市场上现在推出来的可穿戴设备,在人工智能领域来说,只能算是消费级的入门技术和设备;目前各国正在研究和试验的军用智能无人机、无人作战系统、无人驾驶汽车等等,人工智能化水平非常高。”对于消费型人工智能设备的发展,国内某知名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赵先生表示乐观:“这些技术成型以后,也会逐渐民用化,进入普通百姓的消费视野。”
2011年7月14日,由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红旗HQ3无人车,完成了从长沙到武汉286公里的高速全程无人驾驶实验,创造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无人车在复杂交通状况下自主驾驶的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无人车在复杂环境识别、智能行为决策和控制等方面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达到先进水平。事实上,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一个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人工智能设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就已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业内专家介绍,从目前的实际研究与应用来看,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相比仍有本质区别: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智能主要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能力;两者总是人脑的思维在前,电脑的功能在后;机器思维总是按照人类预定的程序而定。
对于人们的担忧,赵先生认为大可不必:“对新技术的担心是正常的,对人工智能不必过分担心。很显然,再智能,前提都是人工,是由人设计出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将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的工业化大潮将不会太遥远。”
上一条:工业4.0:中德论坛——探寻工业4.0时代的联合之路